時間:所屬分類:論文發表指導瀏覽:1次
《安全與環境工程》作為一本聚焦環境與安全領域研究的學術期刊,及時報道安全與環境兩大學科領域的最新教學和科研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期刊其發展態勢、學科覆蓋及投稿難度可從多維度數據展開分析。以下基于期刊近年的核心指標,結合行業背景進行系統性解讀。
一、安全與環境工程期刊發展概況與學術影響力
1. 發文量趨勢:穩步增長后趨于穩定
年度總文獻量: 2006 - 2012 年間,發文量呈上升趨勢,2006年僅121篇,反映出該期刊在此期間影響力不斷擴大,受到更多科研成果投稿。2013年達到峰值208篇后小幅波動,近五年穩定在180-207篇區間。期刊在經歷前期增量后,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對稿件質量把控更為嚴格,以維持期刊整體水平。
基金資助文獻量:2006 - 2012 年間,基金資助文獻量和占當年文獻量的比率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2006年占比不足30%(44篇),2013 年后,基金資助文獻量持續增長,占比也穩步提升,2023年升至79%(179篇),反映國家科研投入加大及期刊對高質量研究的吸引力增強。側面反映出期刊的影響力和認可度在提升。對于作者而言,若論文有基金項目支持,在該期刊發表的機會可能相對增加;若無基金資助,發表難度可能有所增大。
2. 學科分布:聚焦交叉學科,服務國家戰略
核心領域: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建筑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災害防治
建筑科學與工程(23.5%)、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25.4%)占據絕對主導,在這些重點學科領域,投稿競爭相對更為激烈,契合期刊名稱中的“安全”與“環境”雙主題。作者需要在這些領域展現出更深入、創新的研究成果,才能提高發表幾率。
地質學(12.8%)、安全科學與災害防治(14.5%)體現其對地質災害防控、工業安全等領域的深度覆蓋。新興交叉領域:如“石油與天然氣工業”(6.5%)、“交通運輸工程”(4.8%),反映期刊關注能源安全、交通環境等前沿議題。為相關學科的特色研究提供了發表空間,若研究具有跨學科特色或對重點學科有交叉融合的創新點,也可能獲得發表機會。
3. 機構分布:頭部效應顯著,高校主導研究
核心發文機構:
中國地質大學及其相關院校發文量占據前列 ,以1143篇占據絕對優勢(占比超20%),其次為武漢高校集群(武大、武理工等),顯示地域集中性(武漢占60%以上)。期刊與地質類高校的緊密聯系,這些高校在相關研究領域具有深厚積累和研究優勢,其科研成果更多投向該期刊。
行業特色機構:中國地質調查局、中民航空大學等體現期刊對工程實踐數據的重視。在競爭中,需要突出自身研究的獨特性、創新性和實際應用價值,比如在研究方法、研究對象或研究深度上有別于這些機構已發表成果,才能增加發表的可能性。
建議投稿作者備以下條件之一:
所在單位為環境/安全領域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中心;
研究數據來源于國家級項目(如地質調查、污染治理工程)。
4.主要資助項目分析
主要資助項目分析表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文獻量最多 。這反映出該期刊對國家級科研項目成果的重視。其他如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等也有一定占比。這提示作者在投稿時,若研究有國家級或相關重要科研項目支持,更易受到期刊關注。但也并非絕對,具有創新性和應用前景的自籌經費研究成果,若能符合期刊要求,也可能獲得發表機會。
二、安全與環境工程投稿難度分析
1. 審稿標準:高門檻的“三重驗證”
數據可靠性:要求實驗/調查數據可追溯(如中國地質大學的地下水污染模型需提供監測點坐標)。
創新性要求:需在方法(如改進的災害預警算法)或應用場景(如新冠疫情期間應急管理模型)上有突破。
政策相關性:優先錄用與“十四五”生態環境規劃、安全生產法等法規直接關聯的研究。
2. 競爭壓力:頭部機構壟斷與學科壁壘
發文量集中:前10機構貢獻超40%文獻,普通作者需在研究深度或地域特色上形成差異化優勢。
學科交叉難度:例如結合“環境工程+經濟學”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要求作者兼具理工科實驗能力與社科建模基礎。
3. 基金項目依賴:隱形門檻
資助文獻占比79%顯示非基金項目投稿幾乎難以通過初審,尤其是地方高校或企業作者需提前申請省部級以上課題。
安全與環境工程期刊在環境、安全等相關領域影響力較大,對稿件質量要求較高,且傾向于有基金資助、來自優勢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投稿時,需充分了解期刊偏好,在研究內容上突出創新性、實用性和與期刊主題的契合度,若能有基金支持則更有利,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發表難度,提高發表成功率。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