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0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食品產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基于互聯網的顛覆性挑戰,這一變化對高校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從互聯網+新常態下食品產業人才的需求變化角度入手,分析食品專業現有課程與互聯網時代食品產業對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出重視食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食品產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基于互聯網的顛覆性挑戰,這一變化對高校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從“互聯網+”新常態下食品產業人才的需求變化角度入手,分析食品專業現有課程與互聯網時代食品產業對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出重視“食品+”思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全國性食品專業競賽、培養“食品+”人才等人才培養建議。
關鍵詞:“食品+”;新常態;食品專業;食品論文發表
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食品產業總產值達到11.34萬億,基本比2010年翻一番。隨著“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食品的熱度不斷攀升。移動互聯網,正以鋪天蓋地的力量,改變著食品產業的生產組織方式、要素配置方式、產品形態和商業服務模式,毫無疑問,食品產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直以來,食品專業作為典型的工學學科,其課程設置比較注重實驗、強調技術。當然,食品產業的發展需要培養優秀的技術人員,但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只了解食品技術的人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食品產業的需求,食品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改革已迫在眉睫[1]。
一、“互聯網+”新常態下食品產業人才需求變化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將互聯網發展視為適應新常態、深化新常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新動力”,實現“大作為”,這既是中央作出的一個重大決策部署,也釋放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行業發展需要借力互聯網。
當下,互聯網食品快速發展,互聯網食品主要有預包裝食品銷售、生鮮電商、網絡餐飲、跨境食品電商等業態。經營互聯網食品的企業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利用互聯網做傳播:企業主要在網絡上進行品牌的傳播,產品依靠線下的渠道進行銷售;第二個層次是利用互聯網做渠道:食品企業通過各大電商平臺和自主電商來銷售產品;第三個層次是從食品企業的組織架構、管理制度、原輔料采購、生產、財務、物流、人力資源等方面都依據互聯網時代的動態需求來進行變革,讓企業從內到外都實現互聯網化。可以看出,無論食品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在哪個層次的互聯網食品企業工作,對其所擁有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食品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必須與時俱進,讓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夠依托互聯網與未來對接,讓學生具備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技術、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食品產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思考、分析和應變的能力[2]。
二、“互聯網+”新常態下食品專業課程改革建議
1.重視“食品+”思維。目前,全球的食品產業正朝著“節能、低碳、綠色、友好、包容、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食品產業發展的新常態對未來的食品從業人員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挑戰,要具有“食品+”思維,其本質就是要有跨學科的知識,需要通過具備兩個及更多學科或專業知識體系的信息、數據、技術、根據、視角、概念以及理論,來解決食品領域難以解決的問題。
例如,中國的美食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中餐在世界范圍的推廣還存在著中餐標準化、中餐快消化、中餐包裝、中餐禮儀傳播等問題。對于中餐的國際化,除了需要食品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進步,也需要其他領域技術、概念、數據等知識在中餐產業中的廣泛應用。比如,如何向世界講好中餐品質和品牌故事,讓外國消費者了解具有中國地域、民族特色的食品如何逐步發展演化至今,這就需要我們應用國際化的思維和語言去推廣,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高校食品專業放眼未來,培養學生具備新形勢下的“食品+”思維,成為“食品+”人才。因此,高校食品專業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人才培養革新也必須提上日程,培養學生能夠站在未來的高度去拓展知識,提升國際化的視野,擁有“食品+”思維,能夠跨學科整合資源,開創顛覆性的技術,解決食品產業發展瓶頸。
2.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自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以來,國務院推行了一系列針對高校學生的相關政策,其中,2015年5月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9項任務和措施[3]。
為落實相關政策,高校紛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并且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如黃淮學院深化與企業的合作,通過政產學研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人才、科技優勢,建設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結合教育、產業、服務生態圈的差異和優勢,打造跨界互補的專業產業生態鏈,以孵化一個新的產業或提升一個既有的產業為目標,以優選的項目為主導,培養上下游的產業鏈條。黃淮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加強產業對接、資源共享,大大提升團隊孵化能力。在這樣的孵化體系中,學校以創新創業園為基礎,各院系分別建立基地或采用多種合作形式成立師生團隊,嵌入企業并進行裂變式發展,逐步發展起綜合素質優良的創業團隊,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學校的影響力,而且確實為行業培養了迎合未來需求的優秀人才。
3.開展全國性食品專業競賽。一直以來,針對大學生的競賽比較多,包括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校院學生創意實作競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等。這些競賽對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團隊精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4]。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學生更加希望參加全國性的、專業性的競賽,這樣更能聚焦,更有針對性。因此,2017年,由教育部高等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中國畜產品加工研究會主辦的首屆“正大杯”全國高校學生畜禽產品加工創意大賽,賽事面向全國高校全日制在讀食品科學本專科生。賽事吸收了來自全國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57所高校的逾130件作品參賽,包括5所985工程、10所211工程、38所普通院校、4所專科院校,雖然這一競賽還在進行中,但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相信未來通過更多專業性的比賽能夠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5]。
4.培養“食品+”人才。現在,食品與其他行業交叉領域的探索與發展如火如荼,食品+旅游、食品+攝影、食品+歷史、食品+文化、食品+藝術、食品+民俗等,每一個交叉領域都是全新的探索和嘗試。未來,食品與其他行業的交叉滲透會越來越突出,這會形成對食品產業的新一輪推動,促進食品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當然,這需要“食品+”的優秀人才。
因此,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食品專業的學生不應當限制在實驗室里進行科技研發,也應該從事“食品+”的相關研究。比如,食品人應了解“食品+文化”。未來,消費者關心的不僅僅是安全、營養、健康,還關心食物本身含有的有關地域、民族、歷史、習俗等內涵以及食物可以給人帶來新奇、享受、快樂、懷念等情感的體驗。這需要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食物的價值所在,理解食品產業的變革與發展。高校的食品專業課程設置應做好應對措施,不要僅僅局限于對學生科技知識的培養,也應該從人文等方向進行培養,引導同學們更主動地探索人類食物的發展史,培養“食品+”人才,應對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胡美麗,黃慧,睢琳琳.美國工科院校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經驗及其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5,(15).
[2]吳勇.互聯網思維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17,(6).
[3]南廣友.“眾創空間”視角下應用技術型高校“雙創”人才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7,(11).
[4]何玲.試論以專業競賽促進高職高專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1,(9).
[5]張科.活動課程化理念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3,(23).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