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2-10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運用國際比較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國高等教育隨經濟增長的成長規律.經濟增長的短期因素(經濟增長率)對高等教育粗入學率的貢獻大于長期因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除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所有高等教育發展指標隨經濟增長的成長速度均高于多數中
摘要:運用國際比較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國高等教育隨經濟增長的成長規律.經濟增長的短期因素(經濟增長率)對高等教育粗入學率的貢獻大于長期因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除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所有高等教育發展指標隨經濟增長的成長速度均高于多數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極大提高了中國本土專利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對國外專利的吸收能力.但是中國整體創新能力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還有質的差距.中國經濟增長-高等教育的關系模式以“經濟增長極+高等院校集成創新”為主導,局部地區存在“整體增長+原始創新”的關系模式.中國高等教育的集成創新渠道對產出缺口持續性的影響顯著,而原始創新渠道的影響不顯著.創新元素組合存在隨經濟增長優化的跡象.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應突破行政級別、階層職級、區域、行業和機構的限制,本著尊重知識和人才、唯法律、唯道德、唯效率的原則,以經濟增長轉型為契機,以健全人才流動機制為突破口,盤活人才存量和資源存量,實現經濟增長質的飛躍.
關鍵詞:高等教育;經濟增長;創新能力;高等院校的區域分布;人才流動;資源再配置
0引言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具有現代特征的高等教育體系.1952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201所,教師2.7萬人,在校生19.1萬人,招生7.9萬人,畢業生3.2萬人,研究生和留學生2763人.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迅速的發展,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情況見表1和表2.我國高等教育已形成以本科院校為主體,高職院校、成人高校、民辦高校、網絡教育為補充的,以點帶面的多元化格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建設進程相輔相成,從計劃經濟時期到改革開放早期(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始終處于恢復和趕超階段,高等教育體系主要服務于經濟建設的需要.隨著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對自主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1978年到2016年我國累計培養了普通本專科生8543.5萬人、研究生594.1萬人,學成回國留學人員累計260.5萬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數據,我國6歲及以上1077322人口中,大學專科學歷74338人,占比6.9%,大學本科學歷59235人,占比5.498%,研究生學歷5797人,占比0.538%.我國的人才存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相對規模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2015年中國高等教育粗入學率43.4%,遠低于高收入國家73.8%,亦低于經濟水平相近的伊朗71.9%,阿根廷82.9%,俄羅斯80.4%,土耳其94.7%.2015年中國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1113.1人,遠低于高收入國家3985.1人、美國4018.6人、法國4201.1人、日本5386.2人、德國4380.6人、韓國6899人、荷蘭4478.1人、新加坡6658.5人、英國4252.4人、加拿大4518.5人、新西蘭4008.7人,亦低于經濟水平相近的馬來西亞2051.7人、俄羅斯3101.6人.我國高等教育還存在廣闊的成長空間.國外學者曾系統揭示了教育隨經濟發展成長的規律.Jorgensonetc.(2016)研究美國工人受教育程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在1995~2000年的投資繁榮期,低學歷年輕工人的就業率增加;在2000~2007年的復蘇期下降;在2007~2009年的大蕭條時期進一步下降.高學歷群體的就業率在大蕭條期間也下降,但到2015年它們比低收入群體回升幅度更大.擁有學士學位工人的工資相對于無學士學位工人的工資溢價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保持穩定,而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增加,在2000年代停止增長.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工資溢價在1980年代~2000年代比學士學位的工資溢價增長更快,并且至2000年代中期一直增長.IlhanOzturk(2001)給出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一個精彩的理論綜述:教育對西方國家經濟增長中未被解釋的殘差有貢獻(Schultz,1961;Denison,1962).在一個包含29個發展中國家的樣本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低于1%(墨西哥)到高達23%(加納)(Psacharopoulos,1984).在微觀層面盈利增加與額外的教育年限有關,收益率隨教育水平的高低而變化(Behrman,1990;Psacharopoulos,1994).勞動力的教育程度越高,資本的綜合效率越高(Lucas,1998).知識積累影響一個國家的貿易績效和競爭力(GrossmanandHelpman,1989),而貿易特別是進口增加知識積累(BenDavidandLoewy,1995).本文借鑒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運用國際比較分析方法揭示中國高等教育隨經濟增長成長的特殊規律,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參考依據及建議.
相關期刊推薦:《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版)(季刊)創刊于1974年,是遼寧省教育廳、科技廳主管,遼寧大學主辦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學術期刊。主要刊載數學、物理學、化學科學與工程科學、信息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生態學、生命科學與工程等各學科領域的學術論文。辟有綜合評述、研究論文、研究簡報、科研通訊、學術爭鳴等欄目。
1經驗證據
1.1理論依據
教育成長與生產率和投資密切相關.文獻[4-9]的研究表明各國經濟增長隨生產率和宏觀政策等特質性因素和貿易等共性因素作用下保持協同變動的關系.應用PooledLeastSquares方法將教育成長變量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經濟增長率進行回歸可區分影響各國教育成長的特質性因素和共性因素.通過分析高等院校的區域分布指數與產出缺口持續性指數的關系,進一步揭示我國高等教育創新能力的源泉.
2數據說明
高等教育粗入學率(單位:%)、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單位:人)、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單位:%)、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單位:%)、居民專利申請數量(單位:件)、非居民專利申請數量(單位:件)的數據來源:《國際統計年鑒》;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單位:美元)、經濟增長率(單位:%)的數據來源:EPS(EconomyPredictionSystem)全球統計數據分析平臺.我國各省(自治區)產出缺口持續性的赫斯特指數的數據來源:《中國產出缺口的持續性特征分析》,沈陽理工大學學報,2015.各省(自治區)高等院校區域分布數據來源:中國高校之窗(www.gx211.com).
3回歸分析
應用PooledLeastSquares方法對模型(1)的回歸結果見表3.
表3中的結果顯示所有國家(地區)高等教育成長指標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正相關,與經濟增長率負相關.考慮國家(地區)的特質性因素影響,經濟增長的短期因素(經濟增長率)對我國高等教育粗入學率的貢獻大于長期因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隨經濟增長的成長速度高于多數中等收入國家,而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隨經濟增長的成長速度低于多數中等收入國家.居民專利申請數量、非專利申請數量隨經濟增長增加速度超過大多數國家(地區),位居世界前列.經濟增長極大提高了中國本土專利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對境外專利的吸收能力.2015年中國居民專利申請數量968252件居世界首位,高于美國288335件、日本258839件、韓國167275件、德國47384件、俄羅斯29269件、英國14867件、法國14306件、伊朗13683件、印度12579件.中國非居民專利申請數量133612件,低于美國301075件,高于日本59882件、韓國46419件、印度33079件、加拿大32687件、澳大利亞26314件、巴西25578件、德國19509件、墨西哥16707件、俄羅斯16248件、中國香港11973件.但中國整體創新能力同發達國家(地區)還有質的差距,中國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如美國經濟增長指標與所有高等教育成長指標均正相關.
應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2)、(3)的回歸結果見表6.從回歸結果看,我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本科院校以集成創新為主,而華東地區、中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傾向原始創新.我國2000年以后陸續成立的獨立學院呈現顯著的集成創新的特點.高職(專科)院校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不顯著.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和高職(專科)院校的優化組合與經濟活力顯著相關.高職(專科)院校作為原始創新的有效載體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率.徹底發揮高等教育引領經濟的作用,應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實現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經濟中心活力和整體經濟活力的正循環.
4結論及政策建議
經濟增長的短期因素(經濟增長率)對高等教育粗入學率的貢獻大于長期因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隨經濟增長的成長速度高于多數中等收入國家,而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隨經濟增長的成長速度低于多數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極大提高了中國本土專利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對國外專利的吸收能力.但是中國整體創新能力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還有質的差距.中國經濟增長-高等教育的關系模式以“經濟增長極+高等院校集成創新”為主導,局部地區存在“整體增長+原始創新”的關系模式.中國高等教育的集成創新渠道對產出缺口持續性的影響顯著,而原始創新渠道的影響不顯著.創新元素組合存在隨經濟增長優化的跡象.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應突破行政級別、階層職級、區域、行業和機構的限制,本著尊重知識和人才、唯法律、唯道德、唯效率的原則,以經濟增長轉型為契機,以健全人才流動機制為突破口,盤活人才存量和資源存量,實現經濟增長質的飛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