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2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兩性文化的沖擊對我國青少年相對傳統保守的兩性觀念產生挑戰。面對電視電影等各方面性文化的沖擊,采取怎樣的措施才不會起到欲蓋彌彰的效果呢? 前言 目前,在國內兩性教育的問題正在逐漸被社會正
論文摘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兩性文化的沖擊對我國青少年相對傳統保守的兩性觀念產生挑戰。面對電視電影等各方面性文化的沖擊,采取怎樣的措施才不會起到欲蓋彌彰的效果呢?
前言
目前,在國內兩性教育的問題正在逐漸被社會正視。把“中學生的兩性教育”輸入百度搜索,可以跳出上千條關于中學生兩性教育的信息。其中有不少是關于中學生的兩性關系的調查和教育,當然也有關于青少年早戀、性越軌和性犯罪等的信息。曾經2009年的一則調查更是驚人,“廣州抽查500名非普高類中學生性行為 一成曾早孕”[1]。顯然,這些已經發生的事情一定有其發生的必然原因。其中,就包括學生由于對性的未知而產生的性好奇心和人類作為生物的生物本能;诖宋覀兏鼞撝匦驴茖W地審視中學生兩性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指導對青少年的兩性教育。值得慶幸的是,跳離傳統觀念的束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兩性。比如,對12年武漢人口文化節上幾位參觀兩性情趣館的中學生被“請”出去這件事,在網上的一篇文章中曾表示出“不能藏掖”的態度[2]。再如,蘇區某位教師在網上的一篇文章,提出要用科學認知來消除兩性交往中莫名的恐懼感用健康的心理去糾正交往中的不良的思想觀念[3]。
雖然,不少人對青少年的兩性教育已有正確的認識,但是,至今仍未有人對青少年兩性教育的必要性進行系統的說明。本文正是基于我國內地的教師和家長對性教育廣泛缺乏正確認知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現狀,反過來能夠指導學校兩性教育工作的開展,為使學生具備更健全的人格,同時提升學校教育的效率,提高人們對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視,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對縱橫兩向上的兩性教育資料的整合與再發現。
1 學校兩性教育的必要性
兩性教育是生理和心理方面性知識的教育,同時是一種人格教育,是發揮人性的,
支持美滿家庭生活的,并對自己性行為生活負責的教育。由于學校兩性教育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所向,是一種國際必然趨勢,同時它也是男女生對自己青春期生理變化認知的需要,是高效學校教育的需要,是男女生對自我認知同一性的需要,因此,學校兩性教育具有必要性。
1.1 對古代兩性關系的思考
在參考文獻4中有這樣一段話,“由此闡明先秦社會性的情感需求(愛情)和生殖需求(繁衍)之間由分離走向融匯再走向矛盾沖突的演變軌跡,并揭示性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發展都是自然對人種優化的必然要求和選擇。[4]”可見,從人種優化的角度來說,學校對青少年的兩性教育有一定的必然性,是歷史趨勢所向。
在古代兩性現象中,房中術是同時跨越醫學與道教,其含義偏重于性交[5]。根據古代中醫文獻,性交溢泄之物是關于精的含義之一,是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之一。由此可見,中醫上的房中術是指導正確的性行為,從而達到健康無病的目的的。而道教養生學家認為,精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有精的存在就有生命的存在。揚長避短,可見道家房中術的目的在于長壽養生[6]。因此,房中術乃是古代對兩性性行為為到達養生和健康的目的而進行的探討與實踐總結。這可以作為學校對青少年兩性教育內容的參考。鑒于此,學校的兩性教育在健康與養生的視角下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
青樓一詞,原來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飾之樓”,指較華麗的屋宇。在北京大學副教授孔慶東的《中國的青樓文化》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青樓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它雖然是男性社會的重要標志,但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7]。而青樓作為性與藝的交易場所,這說明兩性關系需要被正視,它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從側面說明了學校兩性教育的重要性。退一步談,恰當的學校兩性教育不僅能夠糾正學生錯誤的兩性觀,還能巧妙地抑制現代社會的不良之風。
以上幾個古代社會的兩性關系的現象中,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兩性關系被正視的必然趨勢,同時也說明學校對青少年兩性教育是種歷史的必然趨勢。學校兩性教育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能使青少年建立科學健康的兩性觀,從而一定程度上解決一些如青少年性犯罪、性越軌等社會上的負面問題。
1.2 國外兩性教育的啟發
真正的兩性教育開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國際衛生組織使用的是“性教育”的概念。隨后,學校兩性教育迅速發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兩性教育實施組織和研究機構。瑞典在1933首先成立了“瑞典性教育協會”,1964年有官方成立了“瑞典教學和公共信息中的性和人際關系方面的國家委員會”,而美國也在1965年成立了“美國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會”,原蘇聯于20世紀80年代將性教育列入學校的議事日程,而且性教育成為全國高等學校主修家庭與婚姻專業的必修課,1976年日本和墨西哥建立了“性教育協會”等。
二、建立培養兩性教育的師資體系。瑞典于1943年在小學開辦了第一期性教育教師培訓班,美國自1912年起就注重兩性教育的師資培訓,加拿大在1969年設立專門培養性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授予性教育學位等。
三、編制系統的兩性教育材料和參考書。從1995年起,瑞典就對學校的學生建立了完整的兩性教育課程體系,小學的兩性教育課程內容是傳授妊娠與生育知識,中學講授生理與身體機能知識,到大學則把重點放在避孕與人際關系的處理上,美國則在1991年就由衛生、教育和性學方面專家共同精心制定了學校性教育大綱等。
四、比較完善的科學兩性教育途徑和方法。近年來,國際上兩性教育比較成功的模式主要是“ABC性教育活動”(A、避免婚前性行為,B、對配偶或一個伴侶保持忠貞不搞性亂,C、正確使用安全套),有些國家也采用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兩性教育方法。
五、重視兩性教育中的性倫理道德。隨著艾滋病的滋生蔓延,世界各國逐漸認識到兩性道德教育是艾滋病的真正克星,科學的兩性教育必須是一種建立在兩性知識基礎上的兩性道德教育,瑞典將兩性教育的重點放在倫理道德上,教育青少年應該把對終生伴侶的忠誠視為一種責任,懂得任何人都無權把他人視為滿足自己私欲的工具等等。[8]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兩性文化的沖擊對我國青少年相對傳統保守的兩性觀念產生挑戰。面對電視電影等各方面性文化的沖擊,采取怎樣的措施才不會起到欲蓋彌彰的效果呢?從國外學校兩性教育的建立可以看出我國學校兩性教育的進行是一種國際化的必然趨勢,更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兩性教育能夠使學生具備更科學的思維,使學生站在國際起點上思考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應該被社會正確科學地認知。
1.3 生理本能的需求
通過對縱橫兩向的這些兩性文化現象的研究,我們不難看出兩性教育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而這所有的兩性現象都被某種客觀自然支配著。在達爾文著名的生物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普遍適用的社會中,人類同樣在生理欲望和生存本能的趨勢下“自然地”生存著。而這種基于生理基礎的生理本能就是兩性在無“情”的情況發生兩性關系的“性驅力”。正是在這種“性驅力”的作用下,鳥類在繁殖期悠長地鳴叫以吸引異性,雄孔雀展開光艷的羽毛吸引雌性,植物開出艷麗的花朵以招來昆蟲幫忙受精等等。
人類則是在青春期的時候完成性特征發育。并且,女生的行為會逐漸趨向溫順和被動,男生則趨向力量和自由,兩者變得互補。青春期的機體變化是由內分泌系統促進的,其性特征發育的主要控制者是性激素。性激素包括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兩類,其作用也不同。一般來說,人體內同時存在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而在青春期到來的時候女生體內雌性激素大于雄性激素,以雌性激素為主,男生則以雄性激素為主。雌性激素主要是促進人體內女性特征的發育,而雄性激素則主要是促進人體內男性特征的發育。
因此,男女生在此期間開始快速的在形體上出現差異。主要的差異在于肌肉的生長和大腦的專門化。成年后,男性肌肉占全身體重的百分比比女生大一半多,這就使得男女在力量上有很大的差異。女生大腦的專門化比男生早,已被許多實驗證實,較早的專門化能夠促進女生語言技能的發展,然而,這卻不利她們空間能力和數學推理能力的發展。這些生理基礎的直接外顯結果就是男女的人格差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學者之一海倫·杜茨認為女性人格的三個重要特征是自戀、被動性和受虐性,男性人格則是主動、競爭和攻擊性[9]。從杜茨的觀點看來男女兩性性行為正是基于兩性生理基礎下的人格作用的結果。
可見,男女兩性的性行為是從身體的生理基礎到內心的人格特質再到外顯的性行為。因此,可以認為兩性性行為是生理本能的相關性超過50%的必然結果。這便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兩性間性行為的必然性。而學校作為兩性知識的主要獲得途徑,使得學校的兩性教育成為這種“性驅力”作用下的一種必然社會性結果。
1.4 學校教育角度下的兩性教育必然性與重要性
相關調查表明,大多數青年男女獲得兩性知識的渠道主要是學校和父母,但是仍然有學生還不知道嬰兒是從哪里來的,更有學生對自己青春期的身體變化感到害羞,甚至是可恥。目前,學校是青少年獲得科學的兩性知識的主要途徑,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兩性教育是基于各方面的必然結果,那么究竟從何處可以看出學校兩性教育的重要性呢?打個粗略的比方,如果把學校兩性教育看成是濾水器,學生的思維品行就是過濾后的水,越是重視學校兩性教育,學校的這方面的教育機制就更科學精致,濾水器更精密,經過濾得到的水就更無菌純凈,學生的思維品行也就更科學端正。學校教育角度下的兩性教育必然性與重要性是基于我國教育政策、青春期身體變化認識不足對學生學習影響及不具備正確處理性沖動后果的分析的必要結果?梢詮倪@三個方面說明學校教育角度下的兩性教育的必然性與重要性。
1.4.1 我國教育政策下學校兩性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國現行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制度下,青少年至少在7歲-15歲是在學校度過的,其中正常上課期間一天之內的在校時間大約至少有7個小時。然而,學生的青春期大約是在11歲-21歲,這說明青少年的青春期至少有5年是在學校度過的。在這期間的學校教育對于學生性心理有相當大的決定性作用。2001年的課程標準提出要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這就需要學校教育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的身體和心里的健康和諧的發展,需要學校教育能夠使學生能夠有科學健全的自我、會愛自己、能夠與他人相處,就使學校開展的兩性教育必須同時具備必然性和重要性。
1.4.2 青春期身體變化認識不足對學生學習成長的影響
第二性征的出現是青春期開始的標志,也使青春期成為一個特別敏感的時期。男性的第二性征包括長出體毛、骨骼變硬、肌肉發達、出現男性特有的氣味等,其中遺精是男青少年性生理發育成熟的主要標志。女性的第二性征包括長出體毛、月經初潮、乳房發育、骨盆擴大、出現女性特有的氣味等,其中初潮是女青少年性生理發育成熟的主要標志。對于大多數的青少年都能夠從學校家長或朋友知道青春期第二性征,但卻不能夠科學全面地看待它,有少數甚至感到慌張,不知道生理期月經初潮、遺精是正,F象,不知道生理期應該如何護理。
從一些調查中可以發現,不能對這些青春期的正常生理變化有科學認識的受傳統思想束縛的學生,會對自己的這些生理變化有羞愧抑郁等負面情感。根據弗朗西斯·威爾克斯的《理智與情感》[10],人的情感是可以循環的,當一種情緒的循環周期越來越小,甚至趨近于零時說明已經走出這種情感,但是,這種周期也可能一直不變或更長地循環下去就走不出這種情感。例如,學生由于自己對青春期生理變化認知不適當,可能會心理抑郁,這時,如果學校恰巧進行兩性教育使學生能夠有正確的認知,這將大大縮短學生抑郁的循環周期甚至讓學生走出這種情感,否則,學生就有可能走不出這種情感,從而產生關于這種情感經歷的潛意識,阻礙學生心理、學習的全面發展。假設,走出循環所用時間為三年的幾率只有0.001%,我國至少有三億的青少年,那么,全國就將至少有3萬的學習受挫,僅因為不具備科學的青春期生理知識的科學認知,而事實上這種負面情緒引起的結果往往并不只是簡單的學習受挫。因此,學校及時恰當地開展兩性教育將大大的減小學生這種負面情感的周期;诓煌慕逃砟,現在社會上出現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受經濟文化影響學校的置辦越來越有企業色彩。但是,不管它的主題文化是什么,負面情感都將是阻礙。從學生性心理發展的角度看來,學校兩性教育有很重大的意義。
1.4.3 不具備正確處理性沖動后果知識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在佛山一份調查中,1000多名受調查中學生中,2.8%的學生承認曾發生過性行為。其中不乏在13歲以前就發生過性行為者,低齡化性行為在青少年中有增加的趨勢。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有特殊異性朋友”、“親密行為”、“曾發生過性行為”“被迫性行為”四項調查中,高中階段非普高類學校學生的發生比率都是最高的。而廣州抽查500名非普高類中學生性行為中,有一成曾早孕,可見這些學生沒有足夠的避孕知識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學生的學業受到影響而只能退學。因此,學生的學習進步要求全方面科學的學校兩性教育。
1.5 新時代下學生性別角色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需要
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然而,然而隨時代進步,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出現所謂的雙性人、同性戀等性別角色混亂的現象,這大大顛覆了正常人的常識,使社會的意識開始變得混亂。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但是,這樣的結果往往會給還未成年的青少年學生們帶來很大的學習上和精神上的壓力。根據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論[11],這正是學生青少年期性別角色發展不完善的結果。在這一時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獲得性別角色的同一性,需要確定自己要承擔的角色,把自己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與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樣的人統一起來,并對兒童期的各種同一性成分進行整合,尋求連續感和一致感。由于女生青春期生理基礎的影響,她們在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的心里沖突較大,易產生自我同一性危機,在性別發展和自我塑造中有較多的不安和困惑。這個時候,為避免這種心理沖突引發的負面情感對學生學習帶來的不良影響,就需要學校有針對性的系統的開展學生的兩性教育。
不論是由于學校教育占據學生大部分的青少年期,還是新時代下課程標準中關于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學校教育都必須承擔起幫助學生排解青少年期性別角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這也就要求學校開展的兩性教育必須同時包括青春期生理知識的科學認識教育和引導學生性別角色健康發展的教育。
1.6 學校兩性教育是健康社會的需要
主要由性接觸傳染的疾病稱為性傳播疾病,簡稱性病。據吳明尚的《我國性病流行狀況與控制對策》[12]中所述,中國CDC性病麻風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性病實際發病數是報告數的10~20倍;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我國每年實際新發性病例數為1600~2000萬。該文關于性病的發展蔓延主要因素的分析中,有一條就是關于青少年的性觀念的。為數眾多的人群進入性活躍年齡,很多年輕人對性觀念發生了改變。據調查,70%的大學生認為婚前性行為是正常的。同性戀人數也在增加,據某調查報告發現大學生中有7.5%學生有同性戀傾向。
另外,該文對于性病流行的控制對策中,有“關于性病的健康教育開展還不夠”的一項?梢,我們學校對于對有關性病危害性、傳播途徑、如何預防等方面的宣傳做得還不夠,學生自我保護或防范意識還差,應該特別加強針對某些高危人群的宣傳教育,包括如何預防、提倡安全性行為及應用避孕套方面的教育。
因此,學校兩性教育是“沒有性病”、健康社會的需要,它有責任指引學生建立健康的性觀念。同時,對于避孕套的使用,學校不應該覺得不雅,而應該站在科學性認知的角度下看待它。
綜上分析,學校的兩性教育是必然趨勢所向,是國際兩性教育的必然趨勢,是在生理基礎下、在學生青少年期心理發展下、在健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視角下的學校教育需要。學校兩性教育是,基于各方面分析的必然結果,具有學校兩性教育的必要性。
2 兩性教育的必然性對于學校兩性教育工作開展的指導
學校的兩性教育具有必然性。它可以為學校兩性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學校兩性教育應該被明確寫進課程標準中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學校教育的指導性文件。既然學校的兩性教育具有必然性,那么課程標準作為學校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就應該明確提出兩性教育的內容,同時明確系統地提出兩性教育的內容與具體實施的指導,來提高學校和一線教師對兩性教育的重視,指導學校對兩性教育工作的進行。
目前,課程標準中雖然有強調德育與學生健康教育,但卻缺乏兩性教育所需的系統性,不夠明確,無法讓教育工作者與教育研究者整體地認識,“兩性教育,并不是只做有關生理和心理方面性知識的教育,更是一種人格教育,是發揮人性的,支持美滿家庭生活的,并對自己性行為生活負責的教育”。課程目標應該能夠使總體目標中體現出學校兩性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一個關于學校兩性教育開展的方向指標。
2.2 學校兩性教育的可行方案指導
基于學校兩性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學校的兩性教育必須系統地從學生生理基礎、青少年心理發展和學生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涉及學生青春期生理基礎科學教育,青少年期自我發展同一性的指導和讓學生正確的看待性、學會處理兩性關系,以及讓學生正確處理性沖動的后果。關于學校的兩性教育課程的安排,各學?梢愿鶕约旱那闆r而定,可以每周專門安排一節課,也可以揉到班會課上,“因地制宜”。下面是本文關于學校兩性教育與的可行方案的思考。
2.2.1 小學兩性教育的主要內容
兩性生理知識越早教育越好,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來說,生殖器的名詞就像桌子凳子一樣。因此,小學就應該開展兩性教育,其主要內容應該包括青春期的生理基礎科學的教育,包括生殖器、女孩和男孩的生理差異。我國一般把青春期年齡范圍定為10~20歲,而有些孩子可能在八、九歲時,青春期就已經到來,因此,小學的五、六年級兩性教育的內容應該涉及青春期如何護理,和適當的性別角色教育。
2.2.2 初中兩性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初中階段,大多數學生生殖器官發育,從而使體內的性激素出現落差,身體上也會相應的出現差異,女生開始出現月經,男生會遺精。此外,不容忽視的,還有青春期的性沖動。因此,初中階段的兩性教育應該同時包括青春期的正確生理護理,還應該包括基于生理基礎的正確自我認識及如何與他人相處。在這一階段的兩性教育可以采用在教師恰當引導下的主題教育的形式開展,主題的內容包括,“生理期如何護理?”,“我是誰?”,“我是什么樣的人?”,“如何與他人交往?”,“性行為有哪些?”,“如何處理面對性行為?”,“認識性病”等等。教師也可以根據情況才用視頻教學、問題引導等方式來幫助學生科學認識青春期的生理變化。
2.2.3 高中兩性教育的主要內容
由于高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因此這一階段的兩性教育可以涉及一些社會上與兩性相關的話題。這一階段的兩性教育可以以在教師旁聽并最后總結的話題討論的形式為主。這一階段的話題,可以像“中學生是否應該參觀兩性情趣管”的比較接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也可以是針對班級里面出現的一些現象,比如“什么是性道德”,“早戀”,“配偶選擇與求婚”,“生活方式的選擇”,“同性戀問題”,“婚前性行為問題”,“人工流產問題”,“性道德問題”等等。此外,在這一階段由于高考的壓力,教師需要更加注意學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發展,不能忽視學生心理成長,所以,關于這一階段的話題,教師還應該針對性地選一些對學生性別角色發展等有幫助的話題。
2.2.4 大學生的兩性教育
大學里的兩性教育,可以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這一階段,由于青春期生理發育基本上到了后期,為防止學生在不成熟心理作用下犯錯,可以開展一些像“女生如何自愛”等的專題講座。當然,也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討論會等。
總的說來,本文基于大量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鑒,從歷史上的兩性現象到國際上的性教育,多維度的說明兩性教育是種必然趨勢,同時,從青少年的生理基礎、新課程改革目標、心理學和性病控制等多方面說明了兩性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雖然過了六十年,社會也經歷了兩個時代。但是對性的教育問題在我國還蒙上一種封建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的生活方式通過各種渠道的侵蝕,許多男女少年沒有正當的性的教育而染上惡習,如果不進行正當的教育,無論于青年個人的生長發育和道德品質,還是于國家民族的前途都是有極大妨害的。教育的方法就是要用科學來戰勝愚昧,使兒童和青少年對性的本能既不視為神秘和穢褻,又不養成惡習。”[13]這便是近代性教育先驅周建人先生眼中的兩性教育。站在科學的角度開展的兩性教育將使學生思維更科學,站在國際角度下開展的兩性教育將使學生視野更開放,站在醫學健康的角度下開展的兩性教育將使學生更健康。如果,學校能夠將自己的兩性教育建立在科學、健康和國際的基礎上,學生就能同時擁有以這三者為基礎進行的教育的優勢。本文的主旨之一是,讓我們的學校站在科學健康的角度下,開展兩性教育來指引學生在新型社會下生存和成長。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