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0-29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婚俗儀式在人生過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人生角色轉變的一種重要過渡禮儀。黃平谷隴苗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婚俗文化。但隨著時代變遷,苗族文化濡化同時,也有很多傳統婚俗文化業已涵化。通過田野調查發現,黃平苗族傳統婚俗變遷的主要原因
摘要:婚俗儀式在人生過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人生角色轉變的一種重要過渡禮儀。黃平谷隴苗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婚俗文化。但隨著時代變遷,苗族文化濡化同時,也有很多傳統婚俗文化業已涵化。通過田野調查發現,黃平苗族傳統婚俗變遷的主要原因包括社會變遷、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國家政策以及經濟發展等因素。
關鍵詞:谷隴苗族,傳統婚俗,變遷
一個民族或族群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文化體系。但文化在濡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涵化。濡化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個體或群體繼承和延續傳統的過程。[1]286黃平苗族在對后代進行教化與學習的文化延續中,婚俗文化以一種健康姿態延續至今。濡化過程中婚俗文化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多少會受文化涵化影響。涵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文化體系由于持續接觸和影響而造成的一方或雙方發生的大規模文化變遷。[1]
290而谷隴婚俗文化變遷主要體現在文化涵化中整合現象及混合現象,谷隴傳統婚俗文化體系還在,但已融合了其他民族或族群文化元素。婚俗文化的核心,即婚禮儀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婚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繼續繁衍生息的必經儀式之一,是指男女兩性的結合,而且這種結合就是為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地區內社會制度及其文化和倫理道德規范認可的夫妻關系。[2]301每個民族在經濟文化不同背景下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婚禮儀式,它蘊藏著人類婚姻發展從低級到高級的歷時性過程。
而黃平谷隴苗族婚禮也一樣,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從婚禮中能體現出苗族服飾、禁忌、飲食風俗等各種文化。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時俱進是文化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黃平谷隴婚俗文化及儀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婚俗文化變遷研究是民族學、人類學研究領域的一個傳統課題。文化變遷是指民族內部發展,或是由于不同民族間的接觸而引起的一個民族的文化系統,從內部到結構、模式、風格的變化。[2]396在優勝劣汰的過程中,文化得以保存和發展。
一、谷隴苗族傳統婚姻習俗
苗族支系很多,其婚俗也是千姿百態,各具特色。而對于黃平苗族支系來說婚姻是相對自由的。過去人們受教育程度低,特別是女孩,主要是在幫父母做家務事、照顧弟妹或是農閑時做嫁衣(刺繡)。在這種經濟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父母對子女婚姻要求相對寬松,子女們締結婚姻多為自由選擇,而父母包辦的婚姻較少。
婚姻締結過程是通過男女青年在坡上游方、對唱情歌互通感情,對于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由男方托媒去提親,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男青年送女孩一對銀手鐲或是銀項圈作為定情信物,此時就等于訂婚,女方不能再答應別的男孩,等到合適的時間再正式辦喜酒。對于游方地點、時間都會有嚴格限制。每個寨子附近或寨子里都會有游方坡,男女青年可以在這里談情說愛,游方坡位置由年長寨老看風水而擇定。[3]
118每當農閑或是蘆笙會期間,成群結隊的男青年就會到女方游方坡,通過吹口哨等方式來邀約女孩。用這種方式來結交朋友及物色對象。游方一般是下午時間,不能在晚上進行,傍晚時,男女青年便依依不舍的分開,如果晚上還沒有分開,就會遭到本寨男子的驅趕。還有另外一種情況,男女雙方通過游方并產生了感情,但未得到女方父母同意時,這對戀人就會采取逃婚的形式,逃婚13天之內,女方父母可以派人去找回,就此解除婚約。但女孩不愿意結束這段婚姻時就會四處躲藏,并試圖說服父母接受婚事。
13天之后,男方請親朋好友來喝喜酒,婚事就此締結。這時女方父母只能默認這門親事。還有另外一種婚姻,那就是,如果結婚年齡不到,就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男方父母拿一把傘和一只公雞到女方家訂親。等雙方到了婚配年齡,再正式舉行婚禮。谷隴苗族婚禮儀式由納采、接親、挑喜水、報親、回門5個子儀式組成。
(一)納采
納采指的是男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打探”,即尋找婚配的可能性。媒人需要把男方家境、男子年齡等方面的情況告知女方家庭。[4]通過男女多次游方后,媒人會打探女方及家人的意愿。如果征得女方同意,男方就會請能說會道的媒人去女方家說親,女方則會找人來陪媒人喝酒以表示同意。之后,男女雙方會請老人算卦,定下接親的日子。
(二)接親
接親(yeelnieeb)是在喜日當天晚上進行的一種儀式。男方會邀請家族里幾個有聲望的男性中老年人同新郎及其朋友10多個人去接新娘。這時,新郎家族里的人會主動過來幫新郎家殺豬、煮飯、布置婚房等。寨子里的人也會到新郎家一起喝酒,等待新娘的到來。而此時,女方家早已備好美味佳肴等待迎親隊伍的到來。大人小孩及新娘家的朋友們聚集一起,談笑風生,場面熱鬧非凡。
迎親隊伍一到,宴席開始。新娘朋友要陪新郎的朋友喝酒,宴席過后,男方領頭的就會提醒大家,可以動身回新郎家了。此時,新娘母親等親屬會給她梳妝打扮,并為她準備一碗酸湯飯,意思是希望女兒出嫁以后不愁吃穿。一切準備就緒后,新娘母親會交給女兒幾條喜(衣)帶,并叮囑女兒,要是在路上碰到其他接親隊伍,兩個新娘就要互相交換喜帶,互道平安。
此時,女方家開始送客,并在迎親隊伍每個人的臉上寫上一個“氿”字,代表他們已經喝到新娘家香甜米酒。新娘出門時,會打開從男方家帶來的紅傘,用右腳跨出門檻,表示已經走出娘家門,從此成為別人家的媳婦。其母親及全寨未婚女子會來送新娘上路,并陪伴一段。傳統苗族女子接親,一般只是步行,鮮有漢族女子出嫁時坐花轎之類,也沒有拜堂這一儀式。當接親隊伍到新郎家門口前,會由隊中一位長者念誦祝賀詞:今天是好日子,你家迎來一個新人等等。念完賀詞,親朋好友會發出一片喝彩。
這時,新郎家的一位未婚小妹就會接過新娘的紅傘,手扶新娘,并用左腳跨過門檻。新娘進門后,會問候人們,要等到一長者宰殺公雞之后,方可進行其他活動。親朋好友會通宵達旦喝酒對歌。新娘則由夫家幾個未婚姑娘陪伴。13天之后,這對新人才能同房。
(三)挑喜水
挑喜水是新娘嫁到夫家之后的第一次勞動。第三天拂曉時,由夫家小姑把她帶到水井邊挑水。讓新娘挑水,意為希望今后兒孫滿堂。水桶裝水不能太滿,以防水溢出,一旦水溢出水桶,則被視為不吉利,意思是會禍及子孫。挑喜水時,也不能被東西絆倒,如過摔倒,也表示不吉利;同時,去挑水的路上禁忌遇見其他人。新娘通過這項勞動之后,便可參加其他活動。挑喜水后,丈夫家族中的族親開始逐漸請新娘到家中用餐,并備好佳肴美酒。此時,由未婚小姑們陪新嫂子到各家用餐,其目的是讓新娘認清家族的人。
(四)報親
報親(xangthsait),是新娘到夫家后第三天進行的一種儀式。男方父母找兩位有聲望且能言善辯的男性長者為代表到女方家,稱之為報親。女方家里備好酒菜,待客人到時,雙方長者坐于長宴桌前,商談彩禮之事。比如,女方要幾百斤豬肉,幾百斤糯米,以及多少禮金等等。此行還有一項目的,就是把新娘嫁妝等物品挑回夫家。雙方父老在報親時所使用的話語,均用含義深刻的對偶句。[3]118另外,有些人家也會于接親當晚就協商好聘禮事項,并在接親時,一同把新娘嫁妝挑回。
(五)回門
回門,苗語為“diangdghaibnieeb”,即送媳婦回娘家。新娘到夫家13天后的一項儀式。回門前一天新郎家要辦酒,也就是新娘嫁到的第12天要宴請親朋好友,稱為“喝酒捏”(hekjudnieeb)。主人家在大門前,備好牛角杯,客人要喝了牛角酒才能進家門。親朋好友中,以舅家為貴,堂屋長宴桌的正中央是母舅家之位,當晚主客通宵達旦地對唱酒歌。回門當天,客人漸漸散席,新郎家忙于回門事項。回門成員一般是由長者及青壯年十多位男性組成,并由一位有聲望的長者作為領頭人,兩位年輕人則負責煮姑娘糯米飯(阿羌拔)。挑禮物的扁擔由新杉木做成,代表吉利。
回門挑的禮物一般有豬肉、豬肚、糯米、雞、鴨、綢緞、紅蛋、棉花、小包鹽巴、茶葉、煙草以及新娘嫁衣等。回門隊伍出發時,他們要喝主人家準備的出門酒,此時,新娘的公婆給新兒媳婦一些錢,新郎留在家里。這時,女方家已經備好了酒席,等待姑娘一行的到來。寨子里的姑娘早早地盛裝打扮,在寨門口準備迎接新娘的歸來,新娘快到娘家門口時,回門的隊伍要喝過幾道攔門酒方可進門。
此時,新娘的舅家要抬著衣柜、一條狗、十二升糯米、水壺等過來道賀。主客們對唱苗歌、劃拳對酒、跳板凳舞,一直至次日。第二天,客人返回時,主人家要找兩位能歌善舞的婦女倒茶水,苗語稱之為“闊將”(kotjangl)。婦女一人腰間背竹籮筐,手拿小竹子勾住牛角杯;另一位則倒茶水,一同與客人對唱茶水歌,客人給予討茶水錢后,在鼻上畫上黑色鍋灰,以表示可以離開。“討茶水”時,要先給舅方先倒上,而離席時,也得讓舅爺方先走,以示尊重。客人離開時,也需喝口牛角酒,喝酒時會你推我堵,人們在門口載歌載舞,寨子里熱鬧非凡。但是,新娘要一直待在娘家,要等到二月、八月公婆來接回夫家。
二、谷隴苗族婚俗變遷
(一)擇偶觀及擇偶方式
婚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上表現出一定的特征,這種固有特征形態不會永遠保持,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以適應社會不同方面而變化。[5]谷隴苗族婚配遵循由交表婚到禁止近親結婚的一套規則。交表婚即男子可以娶舅父之女或娶姑母之女為妻。[1]263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苗族的擇偶觀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他們不再認為姑舅表婚具有優先權,而是對個人及家庭方面綜合考慮。
對于結婚對象,他們首先考慮個人品德、經濟收入、文化水平及家庭經濟狀況等,然后進行選擇自由戀愛。在通婚的地理范圍方面,現在也不僅僅限于谷隴周邊的寨子,很多家庭的媳婦是外地的,甚至是外省的,也不再只限于娶苗族媳婦。現在,谷隴地區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對子女的受教育觀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每個苗族家庭都普遍重視子女的教育。男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改變了過去那種封閉式的觀念,其思想觀念也有了根本的變化。
各種工作及交往機會增多,結識異性方式不只是單純通過游方、集會或是父母指定。而是通過學習、工作、生產勞動、經商、網絡等方式來結識異性,公共生活空間擴大,社交范圍增加,擇偶方式也隨之改變。而且,現在男女青年婚齡也在普遍推后,大多20歲以后才開始談婚論嫁。
(二)婚俗中的服飾
黃平谷隴境內苗族服飾是相同的,男裝多是市場購選,而女裝則是國產布料經過加工而成。女盛裝由以前的紫紅色為基調變成了紅色,裙子和衣服刺繡也不再是由人工制作而成,現在很多也是機器制作。過去,一件刺繡衣服要花費幾年時間才能制作完成,現在用機器制作,幾天或更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服裝樣式、風格變化多樣,很多服裝加入了現代化的元素。
如,已婚婦女包的頭帕,以前是紫紅色,要經過多次煙熏,捶打而成,每次洗滌時都會褪色。現在是紅色的,而且經過特殊的工序,不褪色,包頭帕上會印上花朵,或是字符等現代化元素。婦女上裝叫“歐嘎根新”(edghabgeebhxeeb),又稱“歐肴”(意思是“紅衣”)。衣服圖紋多樣:花草、蝴蝶、等圖案,都具有一種獨特風格。女性下裝叫百褶裙,需要幾丈布制作而成。裙子最下方是刺繡花紋,百褶裙苗語叫“denbhmub”意思為“花裙”。[6]
現在裙子用布減少,由10多米制作而成的百褶裙變成了現在的短而鮮艷、輕巧式樣的裙子。苗族婦女會佩戴很多的銀飾,樣式繁多。如,銀耳環、銀項圈、銀手鐲、銀帽、銀戒指、腰帶等等。比起以前現在銀飾更多,一套女孩盛裝銀飾多達10多斤,乃至20來斤。這些銀飾不只是佩戴。在上裝、百褶裙等上面,也會把銀飾縫疊上去。一套未婚姑娘盛裝就是一件銀光閃閃的藝術品。同過去傳統的服飾相比,現在的衣服沒有了自己的靈魂。精美的刺繡花紋是被銀飾所遮蓋,整套衣服只見銀墜,失去了衣服本該具有的特色,總之,銀飾種類、衣服花樣變得繁雜,多了點俗氣,少了點靈氣。
三、谷隴苗族婚俗變遷原因探析
婚俗文化變遷是受本民族內部、異文化沖擊及國家政策及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促進文化變遷的原因,一是內部的,由社會內部的變化引起的;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如遷徙、與其他民族的接觸、政治制度的改變而引起。”[10]同樣谷隴苗族婚俗變遷也是受本民族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及異文化傳播、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政策等因素影響。
(一)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
首先,一個民族的思想觀念改變最主要方式是通過受教育。1949年以后,隨著經濟迅速發展,民族教育有很大提高,各民族地區也建立了民族學校,把民族語言引進課堂,使苗族子弟通過學校的窗口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們的思想不再局限于山里。苗族民眾接受教育之后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過上了與先輩們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有的苗族子女,在接受義務教育之后,到外面去打工,見到了與家鄉不一樣的世界,在不同于苗民的文化系統里生活工作,大城市的思想觀影響著他們,提高了文化素質并開拓了他們的視野。這些因素,影響著苗族子女們的擇偶觀,擇偶對象也不再受地緣束縛。苗民們逐漸疏離土地,與家族、宗族和族群的聯系漸漸松懈,交往及活動范圍日趨開闊,隨之而來便是苗族通婚圈擴大。[11]思想觀念改變,促進苗民與外界接觸,因此很多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影響。
原來人們在田間勞作,卻樂此不疲,現在寨子里多為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田間難得見年輕人的背影,他們很多人都選擇外出打工,近年來,苗民生活方式有了極大地改變。在娛樂方式上出現了根本的變化。以前人們在勞動或是農閑時對唱苗歌或教晚輩們唱各種酒歌,現在,音響取代了先輩的歌喉,流行歌曲代替了苗族歌舞。思想觀念改變及經濟發展促使當地民眾生活方式發生改變。苗族地區經濟發展也促使婚俗文化改變;交通狀況的改善,方便苗民走出大山并與外界接觸。這些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了苗族同胞的觀念。因此,婚俗文化極其儀式也隨之改變。
從古至今,婚禮是人生的重要過渡禮儀,是人生重要角色轉變程序。因此,為世界各民族所重視。婚俗規定、禁忌較多,婚俗文化及其儀式體現出一個民族的地方性特色,它能展現出當地民眾生活方式以及當時生活經濟狀況等,因此,研究婚俗及其儀式的變遷,也是了解該民族核心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經濟發展,很多婚俗文化及其儀式也在改變。
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及所具有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是“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13]
谷隴地區的婚俗文化能很好保存,是適應了時代發展需求,在傳承同時能自主吸收新元素促進自身發展。筆者通過對黃平谷隴苗族婚俗文化變遷描述,有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當地婚俗文化及其儀式變遷,寄希望于對促進該地區文化建設能起到些許他山之石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3]黃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黃平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4]陳業強,林圭琴.福建長汀客家婚姻習俗變遷考察[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2):38.
[5]金晶.甘青藏族牧區婚姻家庭文化變遷研究———以甘南、果洛州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33.
[6]楊世章.黃平苗族服飾試論[J].貴州民族研究,1991(2):85.
[7]蘇醒.關于達斡爾族禁忌的文化人類學解讀[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1):154.
[8]瑪麗·道格拉斯.潔凈與危險[M].黃劍波,劉博赟,盧憂,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
[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M].趙立瑋,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7.
[10]黃淑娉,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
[11]向軾.當代湘西苗族婚戀習俗的變遷及其原因探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1):36.
[12]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25.
[13]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1997(3):2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