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1-14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目前數學教學新管理方案有哪些呢,應該通過什么方式來促使現在數學教學新應用發展呢?本文是一篇數學教學職稱論文。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知識點,學生很懂了,老師卻滔滔不絕地說,有的問題學生不懂的,老師卻沒有講,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重點放在難點
目前數學教學新管理方案有哪些呢,應該通過什么方式來促使現在數學教學新應用發展呢?本文是一篇數學教學職稱論文。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知識點,學生很懂了,老師卻滔滔不絕地說,有的問題學生不懂的,老師卻沒有講,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重點放在難點的剖析上,對學生遇到的難點我們應當“該出手時就出手”,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點。
摘要: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所以,數學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跟上時代步伐,從過去的師本,轉變成現在的生本,從過去注重教師的教,轉變成注重學生的學,從過去的程式化教學,轉變成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數學教師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課堂教學組織者?我在日常教學的實踐中探索出以下策略: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制度,教學職稱論文
一、組織學生操作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對于外部所授予知識的簡單接受和記憶的過程,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外界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的過程。特別是對于程序性知識,由于它是關于“怎么辦”的知識,所以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運算、探究、體驗等具體活動才能掌握。然而,有的數學教師僅僅還是在做知識的“傳遞者”,例如,由于勾股定理在數學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又是非常熟悉,正因為這個定理讓人們這么熟悉,所以教師往往很快、很容易地把結論拋給學生,以便學生盡快地用勾股定理算出題目應有的答案,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對于程序性知識,我們更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探索知識的產生過程。
教學論文:《應用數學學報》,《應用數學學報》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雙月刊)1976年創刊,是中國數學會主辦的中國一流的學術刊物,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它主要刊登國際、國內應用數學及相關領域有關理論、方法或應用方面的研究論文,注重論文的創新性及學術水平。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例如,在探討“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問題上,教師剪一些塑料吸管做小棒,任意發三條給學生,問:你手上的三條小棒一定能拼成三角形嗎?學生在實物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度是有一定關系的,學生對該問題有了感性認識,為下一步更多的理性分析做準備。又如,《梯形的中位線》,學生在已經學習了三角形中位線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如圖,對于任意梯形ABCD,EF是中位線,能否在恰當位置剪一刀,將梯形分成兩部分,使這兩部分恰好拼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組織學生利用準備好的梯形紙片進行嘗試,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經過深思熟慮,想出沿AF剪一刀,把得出的△ADF經過恰當的旋轉,拼成一個“大”的三角形ABG,將新知識轉化成已學的知識也就是把梯形的中位線轉化成已學過的三角形中位線,新課的探討順利展開。再如,在《頻率與概率》中,學生動力實驗的時間必須充分,通過幾個重要試驗學生體會到通過實驗的方法估計出復雜事件發生的概率,教師絕不能因為課堂時間有限而省略學生動手試驗的過程。學生通過實物操作、試驗的方法增強對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的建構,在數學的迷宮中掙脫困境、尋找出路,在經歷探索過程的成與敗中得到鍛煉,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在實物操作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組織學生交流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的話,那么,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的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這足以說明溝通與合作、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信息源,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可以在班內組織學生成立2人至4人的學習小組,在基于學生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通過組內的合作、交流、溝通,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開展以下課型:
1.學生代表的主講課
有些知識一般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就能掌握,既然通過“講”能懂,就讓“學生教學生”。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我先布置學生預習新課,再鼓勵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上臺講授公式的推導過程,最后由其他同學向向主講的同學提問。如遇學生實在考慮不夠全面時教師再補充,教師只要立足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講授式學習方式當然有存在的必要。
2.學生的匯報課
例如,教師組織“一元二次方程你最喜愛的解法”活動,讓學生匯報自己最擅長的解法,學生的語言最樸素他們能彼此聽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理解到的意思說出來,其實就是知識的內化,老師還要善于捕捉學生發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并及時給予肯定,同時還要及時糾正一些理解上的錯誤避免學生誤入其途。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是絕對的權威,經常一個人站在講臺上聲嘶力竭、慷慨激昂地講課,不時提醒學生“注意聽!”“不要搞小動作!”課堂上雖然少了一些安靜,但多了很多自然的笑臉、辯論的聲音。
學生的“自主學習”不等于學生自己學習,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自主學習如果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漫無邊際,所以學生需要教師及時的收斂點撥。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