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03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探索中醫兒科學專業(五年制)臨床課程可行的教學形式,形成中醫兒科學專業臨床課程教學實踐的構思,文章以中醫兒科學專業臨床課程為例,采用課余接觸臨床與醫案貫穿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方式,將早期接觸臨床的理念引入該課程的教學實踐。整個教學實踐分
摘要:為探索中醫兒科學專業(五年制)臨床課程可行的教學形式,形成中醫兒科學專業臨床課程教學實踐的構思,文章以“中醫兒科學”專業臨床課程為例,采用課余接觸臨床與醫案貫穿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方式,將“早期接觸臨床”的理念引入該課程的教學實踐。整個教學實踐分兩階段進行。課前準備階段:本專業低年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早期接觸臨床”活動。課堂講授階段:本專業高年級接受本專業臨床課程的課堂學習,將學生在“早期接觸臨床”活動中接觸到的臨床病案等素材引入本專業臨床課程課堂教學,創建臨床情境,貫穿授課內容。最后分別以教師調查問卷和學生調查問卷的形式評估基于早期接觸臨床的課程教學的實踐意義和創新價值。
關鍵詞:早期接觸臨床;中醫兒科學;教學實踐
0引言
為緩解我國“兒科荒”的現狀,一些中醫藥院校相繼開設了中醫兒科學本科專業。2018年,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全國繼安徽中醫藥大學之后第二批開設中醫兒科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之一。明確了五年制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與兒科學基本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中醫傳承能力和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適應能力和崗位勝任能力,能夠從事中醫兒科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工作的專門人才。為了實現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臨床課程的教學設計值得思考。
臨床實踐是培養臨床實踐能力、臨床思維意識及中醫傳承能力的重要途徑。傳統的“三段式”醫學模式即“基礎課—臨床課—醫院實習”存在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脫節、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脫節等現象,同時相對集中的基礎教學和臨床實踐安排不利于學生臨床思維習慣的早期形成、臨床操作技能的迅速提高及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的早期培養。
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作為早期鏈接醫學理論知識及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梁,體現“知、情、意、行”的教育理念[1]。為實現培養符合臨床需要的中醫兒科專業人才這一總目標,課題組以“中醫兒科學”這一臨床課程為例,探索基于“早期接觸臨床”的專業臨床課程教學實踐。
整個教學實踐分兩階段進行。課前準備階段:本專業低年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早期接觸臨床”活動。課堂講授階段:本專業高年級接受本專業臨床課程的課堂學習,將學生在“早期接觸臨床”活動中接觸到的臨床病案等素材引入本專業臨床課程教學設計,創建臨床情境,貫穿授課內容。
1課前準備階段
課前準備階段為本專業低年級階段(第一、二學年),此階段學生主要接受通識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可在學業指導老師及本專業教師的組織和安排下,與附屬醫院、社區醫院等對接,利用課余時間安排“早期接觸臨床”活動。“早期接觸臨床”活動采用教師設定備選活動主題及學生自主選擇的方式分組進行。結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以“預見習”“早期觀摩”“臨床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
早期觀摩可安排在第一學年,由學業指導老師或班主任組織學生至醫療機構觀摩,熟悉醫院環境,各科室診療環境;讓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至幼托機構參加社會實踐,培養與兒童的親近感。預見習和臨床講座安排在第二學年: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在不違反醫療規定的前提下,接觸部分臨床醫療活動,以熟悉醫院規章制度和診療流程;熟悉病區查房、門診診療、臨床操作、學看病歷和化驗單等醫療文件。如在門診見習中,組織學生至不同級別的門診進行輪流學習,比如普通門診、專家門診以及名醫門診,讓學生充分感觀診療環境的同時,尤其要熟悉中醫藥治療手段在兒科常見疾病中的應用,加強低年級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充分利用好附屬醫院、科室開設的臨床講座、科普講座等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選擇。
“早期接觸臨床”系列活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加強其對專業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熱情。比如在臨床講座的活動中,除了由學業指導老師協助選擇既定講座內容外,學生可針對學業困惑或具體課程疑難點提出集中答疑申請,邀請本專業名醫名師及相關課程負責人作專題講座,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人文素養及職業素養等綜合素質。
2課堂講授階段
2.1學情分析
本專業學生從第6學期開始接受“中醫兒科學”這門臨床課程的課堂學習,此前的“早期接觸臨床”活動將為這一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熟悉了兒科診療環境、中醫特色病種及相關的診療手段,當他們回歸課本知識時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從情感上對專業課倍感親切。從知識儲備來說除已有的專業基礎課程的鋪設外,學生通過早期接觸臨床的系列活動已經完成了對該課程臨床實踐知識的初步構建。在課堂教學中,側重強化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是上好“中醫兒科學”這門臨床課程的關鍵。
2.2內容準備
選用的“中醫兒科學”教材需切合本專業培養目標,區別于中醫學專業《中醫兒科學》教材,在涵蓋其基本學術內容的基礎上,擴大與中醫兒科學專業相關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兒科臨床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區別于中醫兒科學研究生教材,以中醫兒科住院醫師為要求,側重打好比較扎實的臨床基礎。本專業“中醫兒科學”臨床課程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以中醫學思維和方法認識和處理兒科臨床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人文、科學、職業素養,使其掌握開展兒科臨床工作的基本能力。
論文來源:《江蘇科技信息》(旬刊)創刊于1984年,是由江蘇省科學技術廳主管、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的大型綜合指導類科技月刊。設有:政策解讀、院士話題、戰略研究、知識產權、科技金融街、地方科技、科技統計、編者思語、創業焦點、科技視點、環球科技、咨詢熱線、江蘇科技動態、海上蘇東、金橋等欄目。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參考:江蘇科技信息能發表職稱論文嗎?
按照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劃定“中醫兒科學”課程學時共72學時,制訂相應的教學大綱。在此基礎上細化各章節的教學設計。基于“早期接觸臨床”的教學設計有別于以往的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前,首先要準備的是摸底學生在早期接觸臨床系列活動中對其留有深刻印象的兒科常見病診療過程、臨床操作及醫患溝通等,作為主講教師選擇用于課堂教學的素材。這樣的教學內容必然會使學生將所思所感自覺地滲透到枯燥的理論知識中,從而獲得具象、生動、扎實的專業課知識建構。
2.3教學實施
基于上述的學情分析、教學內容的準備,教學實施過程中將引入臨床病案,創建臨床情境,并貫穿授課過程。
以肺炎喘嗽這一節為例,選取本病常證為切入點,從接診病人主訴、現病史、治療史的獲得開始,到診斷疾病需要的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的完善,進一步分析本病的臨床表現、中醫病因病機以及病情轉折的原因、后續治療等,將教學內容以醫案的形式貫穿起來,作系統講授。在此過程中,還可有的放矢地將醫患溝通技巧總結給學生。值得注意的是醫案中涉及的可能是一種中醫辨證分型,需要在講授時拓展關聯的知識點。此外,穿插提問和討論可將本節的重難點得到強化,同時緊抓學生的注意力,課堂講授緊湊且高效。
3評估方法
中醫兒科學專業為教育部新設立的專業,目前國內尚未見到關于“早期接觸臨床”引入“中醫兒科學”這一臨床課程教學實踐的研究報道。最后需要分別以教師調查問卷和學生調查問卷的形式評估后再行實施。
由實習帶教教師填寫針對學生表現情況的調查表1,內容涉及學生對醫院的基本醫療流程認識、醫療工作內容深入認識、自身職業素養,對臨床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中醫兒科臨證思維、病患溝通技巧等。學生填寫調查表2,內容涉及參與早期接觸臨床活動前后的認知情況、對早期接觸臨床活動的評價、早期接觸臨床活動對課堂知識建構的影響等。問卷調查均以不記名方式填寫。各項目采用積分制,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越理想。
4討論
為使醫學教育模式更能符合醫學學科本身的需要,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種種弊端,更好地提升中醫兒科學生培養質量,構筑穩固的后備中醫兒科團隊,是每一位中醫兒科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深思和探索的問題。早期接觸臨床,即在醫學生培養的早期塑造一個接觸一線患者的機會和平臺。早期接觸臨床有利于學生洞察和熟悉臨床基本醫療流程,提高醫學生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加強醫學生與患者主動接觸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醫學生博愛、人道的職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2-3]。
縱觀國外發達國家,日本作為早期接觸臨床的領頭雁,從1993年開始80所醫學院校中有65所(約占81%)開展了早期接觸臨床的教育,到1997年已增加至79所(占99%)[4]。英國醫學教育也高度倡導早期接觸臨床,認為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教學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醫學教育應該將臨床知識以不同方式整合到初期基礎理論教學中。通過早期接觸臨床的教學模式,結合臨床病例組織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與創新性[5]。20世紀80年代末期,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一對一導師制易于被患者接受,同時點對點的示教,有助于學生基礎與臨床知識更好地銜接,方便學生與導師及患者溝通能力的培養[6]。在美國,醫學生本科第一年開始在臨床科室輪轉熟悉醫院及科室環境,初步培養學生對臨床專業的感性認識及興趣[7]。國內也有不少醫學院校報道早期接觸臨床能提高醫學教育的質量,如上海交通大學早期開設“臨床醫學導論”課程并讓學生早期臨床觀摩[8]。北京協和醫學院編寫了《早期接觸臨床課程指南》[9]。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五年制)的課程設置中納入了必修課“中醫兒科學專業導論”,在第1學期對學生進行中醫兒科學專業概況的宣講,為后續鞏固專業思想奠定基礎。盡管如此,為了能培養出符合臨床需要的中醫兒科學專門人才,積極探索有利于中醫兒科學本科生學習態度的變化和個人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中醫兒科學本科生臨床思維的建立和臨床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中醫兒科學本科生職業素養形成的中醫兒科學專業臨床課程教學實踐方案。使早期接觸臨床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鋪墊,將早期接觸臨床活動的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實踐充分調動了學生對本專業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提前接觸患者,接觸臨床,為實現專業培養目標而發揮積極效應。——論文作者:徐珊,汪受傳,趙霞*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