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2-2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世界科技強國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心目標,然而迄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本文在知識經濟、創新型國家等相關概念研究基礎上,闡述了世界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指出世界科技強國是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高級階段,提出世界科技強國所具備的 5 個核
摘 要: 世界科技強國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心目標,然而迄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本文在知識經濟、創新型國家等相關概念研究基礎上,闡述了世界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指出世界科技強國是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高級階段,提出世界科技強國所具備的 5 個核心特征。以此為基礎,指出世界科技強國評價指標遴選應遵循的原則,構建了世界科技強國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 科技強國; 內涵; 指標; 評價
2006 年,國務院發布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到 2020 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發展目標,并提出到 21 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 2020 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 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三步走”戰略目標。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時間節點定位到 2035 年,并強調建設科技強國。可見,世界科技強國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心目標; 何謂世界科技強國,如何對其建設進程進行評價,已成為科技政策研究的中心命題。
1 世界科技強國內涵
1. 1 相關概念研究
世界科技強國這一概念雖然提出已逾十年,但學術界尚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定義,相關研究集中在對知識經濟、創新型國家的內涵以及對世界科技強國特征的描述方面。早在 1996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 OECD) 便開始使用 “知識經濟” 這一概念,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不再依賴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消耗,而是依靠以科技為核心的知識和信息[1]。Larson 指出,創新經濟體是指知識和技術的前沿不斷地、迅速地拓展,并且被有效應用于擴大生產力和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經濟體[2]。 Eugenia 等認為,創新經濟體是指一個經濟發展建立在知識、創新、專有技術、新系統和新技術之上,并且這些知識和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經濟活動的經濟體[3]。
Furman 等認為,國家創新能力指一個國家在長時段上開發一系列創新性的技術并將之商業化的能力[4]。紀寶成等認為,創新型國家是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國家,創新活動的投入較高,重要產業的國際技術競爭力較強,投入產出的績效較高,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產業發展和國家財富增長中起重要作用[5]。謝富紀提出,創新型國家是指以追求原始性科技創新為國家發展基本戰略取向,以原始性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以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處在世界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高端的國家[6]。宋河發等指出,創新型國家是指自主創新能力強,并以創新驅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國家。國家創新體系完善,研究開發投入能力強,創新產出能力強,創新轉化效率高,具有支持創新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文化[7]。
馮江源認為,世界科技強國之 “強”是以先成為世界或地區大國作前提,并表現為對內穩定力、統籌力強; 對外制導力、威懾力強; 對國際事務中維護本國最大利益的核心競爭力強[8]。胡鞍鋼等提出三個 “強國”及 “三位一體”強國方略集,認為經濟強國是基礎,制造強國是核心,科技強國是動力,經濟、產業、科技三大體系融為一體,才能形成相互需求、相互借力、相互支撐、相互帶動的良性循環[9]。李國杰指出,科技強國應與產業強國同步融合發展,產業強國是科技強國的主要目標,“產業上不受制于人,居于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是具有科技強國實力的重要標志[10]。張先恩強調,科技革命源于基礎研究的百花齊放,科技強國的形成和鞏固離不開厚實的基礎研究[11]。
1. 2 世界科技強國內涵界定
上述研究為我們準備把握世界科技強國內涵提供了重要參考。本文認為,對世界科技強國內涵的解析需要從三個名詞著眼。首先,對 “世界” 的理解。一方面突出強調中國建設科技強國不著眼于國內,而是著眼于全球。另一方面,中國的科技強國建設要為世界科技發展做出貢獻,解決全人類 經 濟 社 會 等 發 展 面 臨 的 問 題。其 次,對 “科技”的理解。在這里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國家的科學和技術自身達到較高水平,具有重大科學研究成果和先進的技術水平,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和創新高地; 二是科技的較高水平對于經濟社會等發展進步產生強有力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最后,對 “強國”的理解。從動態上看,是指增強國力、振興國家,即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從狀態上看,是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較強,在大國競爭中勝出,處于世界先進行列。
綜上,世界科技強國可以理解為: 能夠集中和匯聚自身及全球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形成重大科學研究成果和先進技術,使之成為經濟社會等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而實現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先進行列的國家。
1. 3 世界科技強國的核心特征
根據世界科技強國的內涵,其主要特征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探討。一是狀態層面,世界科技強國應該具有優秀的科學發現能力,不斷取得重大科學研究成果; 具有堅實的技術創新能力,確保技術始終處于先進水平。二是動態層面,世界科技強國應該具有高效的成果轉化渠道和成果轉化能力,使得科學技術成果能夠迅速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支撐和引領社會進步。三是效果層面,世界科技強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及其成果轉化能力,最終作用于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體現為驅動發展的效果。總體而言,世界科技強國的核心特征包括五個方面: 具備卓越的科學研究能力; 具有堅實的技術創新能力; 具有高效的成果轉化能力; 具有突出的驅動發展能力; 具有領先的國際競爭能力。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科技論壇》雜志是科技部主管、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刊物,1985年9月創刊。雜志主要欄目:專題筆談;關注熱點問題;發展戰略:強調宏觀戰略;專題研究;科技管理;技術創新。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世界科技強國與創新型國家息息相關。從歷史邏輯來看,新時期 “三步走”戰略安排表明,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礎。從內涵上來看,創新型國家強調以創新為主要驅動方式,科技創新是全面創新的重中之重,這與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是內在統一的。可以說,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了驅動發展方式的轉變,由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 世界科技強國是在創新驅動發展下,科學技術水平進一步發展,推動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世界科技強國是創新型國家的最高階段。
2 世界科技強國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2. 1 國家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及指標體系
世界科技強國是創新型國家的高級階段,對其建設進程進行監測評價體現為對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研究顯示,國內外對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經歷了從單一指標到系統指標體系評價這一演進過程。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曾提出,以人均專利指標來評估國家的創新性[12]。 2006 年發布的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評價國家創新能力的 5 項指標: 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科技進步貢獻率、對外技術依存度、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世界排名,并分別提出了 2020 年的目標值。雖然涉及多項指標,但未形成綜合指數,仍屬于單一指標評價。隨著創新型國家內涵的不斷豐富,指標體系方法開始應用于國家創新能力評價。目前,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主要包括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發布的 《全球創新指數》[13],彭博社發布的 《彭博創新指數》[14],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15],其指標體系特點見表 1。
鑒于世界科技強國評價的綜合性和上述評價指標體系的局限性,需要基于世界科技強國內涵與核心特征,科學遴選評價指標,采用綜合評價指數的方法,對世界科技強國建設進程進行監測與評價。
2. 2 指標遴選原則
( 1) 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相結合。世界科技強國必然是具有較大創新規模、具備很強創新實力的國家,同時相對其人口及經濟體量來講具有較高科技創新投入產出強度的國家。因此評價指標要兼顧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以總量指標反映規模優勢,以相對指標反映投入產出強度與密度。為最大程度保證國家間的可比性,指標體系中宜相對指標為主,總量指標為輔。
( 2) 狀態指標和效率指標相結合。世界科技強國是一個相對概念,描述世界科技強國特征需要可體現其科技創新水平的指標。從投入產出的動態視角看,世界科技強國必然是創新效率很高的國家。因此,評價指標要兼顧狀態指標和效率指標,以狀態指標反映創新系統的水平優劣,以效率指標反映創新系統動態特征。
( 3) 綜合指標和翹楚指標相結合。作為世界科技強國既要體現出較高的綜合競爭力,也要在科技創新的核心關鍵領域展現其領先性和卓越性。因此,評價指標要兼顧綜合指標和翹楚指標。綜合指標描述經濟體創新投入、過程、產出的總體特征,翹楚指標則反映創新體系某些主體和要素的突出表現。
( 4) 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同國際上絕大部分國家競爭力或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一樣,世界科技強國評價指標也要遵循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原則。定量指標反映一切可以用客觀數據 表 征 的 特 點,如 科 技 投 入、科 技 產 出 等 “硬實力”,定性指標用以描述那些采用定量指標無法或不能充分體現的國家科技創新 “軟實力” 特征。
2. 3 指標與指標體系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然基于完整與合理的邏輯框架。根據世界科技強國內涵與 5 個方面的核心特征,遵循指標遴選的基本原則,本文提出世界科技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的邏輯框架,如圖 1 所示。世界科技強國以科學發現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為基礎,以成果轉化能力為支撐,以驅動發展能力和 國 際 競 爭 能 力 為 建 設 成 效 的 內、外 部表現。
1) 科學發現能力。世界科技強國的科學發現能力即其對人類科學研究事業所做出的貢獻,需要從對科學研究活動的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設置指標,同時科學研究合作網絡的建立對科學知識傳播至關重要。可用科學研究經費占 GDP 比重指標反映科學研究投入; 以萬名研究人員科技論文數反映科研產出的規模; 高被引論文數量占世界比重可以在宏觀層面反映科研產出質量; 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發現占比、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數量可以在更高標準上反映一國科研產出質量; 國際合作科技論文數占本國論文比例可以很好地反映科研成果國際認可度及科研網絡狀況。
( 2) 技術創新能力。世界科技強國的技術創新能力體現在其對先進技術的研發與掌控。這種能力既來自技術內部研發活動,也來自非研發類的企業創新活動,兩類活動都需要有現代創新基礎設施保障。從技術產出形式看,既體現在發明創造方面,也表現為非專利技術。因此在指標設置上,可用一國試驗發展經費占 GDP 比重反映技術創新投入,有創新活動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可體現非研發類創新狀態,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網絡就緒指數可綜合反映國家創新基礎條件[16],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和三方專利占世界比重可分別表現發明創造的國內和國外績效,工業設計數量可彰顯國家非發明技術創新成效。
( 3) 成果轉化能力。世界科技強國的成果轉化能力是指將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成果高效地轉移轉化到社會生產過程中去,這種轉移轉化既可以通過顯性的渠道,也可以通過隱性的方式來實現。在這一過程中,社會所營造出的成果轉化條件非常關鍵。技術國際收入體現了一國技術輸出規模,是反映技術成果顯性轉移轉化的重要指標; 高校和研究機構的 R&D 經費中企業資金所占比,可以很好地表征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知識和技術從 學 術 部 門 到 企 業 的 隱 性 轉 移 轉 化 狀 況; STEM 領域畢業生人數體現了以人為載體的知識隱性轉移情況; 世界銀行的營商指數[17]、創業風險投資占 GDP 比重可較全面地反映成果轉化的社會條件。
( 4) 驅動發展能力。世界科技強國的驅動發展能力是指以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為核心,驅動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快速持續發展能力。中心目標是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與社會進步,創新文化、生態文明則是重要方面。可用人均國民收入、綜合能耗產出率客觀反映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發展方式,其中綜合能耗產出率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發展中的生態考量;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比重、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比重兩項指標可直觀展現經濟體的產業結構高級化特征,后者的提升也是創新文化發展必然結果; 人均預期壽命的提升與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是發展以人為本的社會進步的典型標志。
( 5) 國際競爭能力。世界科技強國的國際競爭能力是指國家在科學發現、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以及驅動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勝于他國的能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企業是創新和生產力提升的主體,企業及其所提供產品 ( 含服務) 的競爭力是世界科技強國國際競爭之本。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競爭力是世界科技強國國際競爭之源; 具有未來競爭力的人才靠教育培養,教育競爭力是世界科技強國國際競爭之基。可用歐盟的全球研發投入 2500 強企業數[18]、科睿唯安的企業創新百強數量指標反映企業競爭力[19]; 以高技術產品出口占世界份額體現企業產品國際競爭力; 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等的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表現國家人才競爭力[20]; 以 QS 世界大學綜合排名 100 強數量、留學生占高等教育學生的比例反映國家教育競爭力。
基于以上分析及指標選定,形成世界科技強國評價指標體系 ( 見表 2) 。該指標體系由三級指標構成,其中一級指標為世界科技強國評價綜合指數; 二級指標由上述評價世界科技強國 5 個維度構成,每個維度設置 6 項共計 30 項三級指標。
2. 4 數據處理與權重設計
根據世界科技強國的內涵與核心特征遴選指標并建立指標體系,評價方法論層面的研究已完成大半,研究的最后部分是數據采集及原始數據無量綱化處理,以及指標權重設計。由于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數據的量綱不同,為了形成各級指標得分,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無量綱化方法主要有效用值法、標準化法和均值化法等,其中效用值法最為常用。該方法根據多目標規劃原理,為每一項評價指標確定一個滿意值和不允許值,以滿意值為上限,以不允許值為下限,計算各指標實現滿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確定各指標的分數。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