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9-2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下,我國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018年達到了4.6萬億美元,成了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具備較大的經濟發展優勢。為了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借助經濟合作與貿易發展,促進全球各國經濟穩定、和諧發展,真正為構建人類命運
[摘要]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下,我國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018年達到了4.6萬億美元,成了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具備較大的經濟發展優勢。為了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借助經濟合作與貿易發展,促進全球各國經濟穩定、和諧發展,真正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發展奮斗,必須要貫徹“一帶一路”倡議,深入開展國際經濟貿易合作交流,實現經貿合作雙方共贏發展。中蒙邊境貿易發展須具備一定發展優勢,并且兩國之間文化血脈相連,民族和文化淵源深遠。對此,文章將針對進一步促進中蒙邊境貿易發展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中蒙雙邊;邊境貿易;共贏發展
我國邊境貿易近年來呈現積極發展態勢,中蒙邊境貿易在中國邊境貿易當中具備極其顯著的優勢。中蒙兩國邊界線長達4710千米,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兩國民間便開始了邊境貿易,實現了長期、穩定的經濟合作。20世紀末,我國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促使西部邊境地區的中蒙邊境貿易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2014年9月,上合組織杜尚別峰會期間,習近平同志提出建立中俄蒙三國經濟走廊,將俄羅斯的歐亞大陸橋、蒙古的“草原絲綢之路”同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連接起來。當前中蒙兩國迎來了經濟合作、邊境貿易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中蒙兩國應該抓住機會,深入推進邊境貿易合作,在合力并肩之下,實現兩國經濟的共同發展、穩定繁榮。
1中蒙邊境貿易環境分析
1.1內蒙古邊境貿易環境
世界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蒙古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促使蒙古國的經貿格局發生了積極變化。蒙古國內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牧業和采礦業,其中礦產業是蒙古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國際礦產資源價值不斷提升的環境下,蒙古國致力于礦產資源的挖掘開發,礦產領域成了蒙古國最具備潛力的經濟發展領域。蒙古國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現已探明的有銅、鉬、金、銀、鈾、鉛、鐵和煤等80多種礦產、3000多處礦藏地,蒙古許多資源分布在中蒙邊界地區[1]。當前蒙古國的礦產領域產值占蒙古國GDP30%左右、占出口收入86%、占財政收入37%。從外國對蒙古國的投資領域來看,礦產開發領域的外資比重顯著,礦產領域占全蒙古國外資比重85%以上,為了吸引更多外資,蒙古國政府也借助政策優惠,對礦產領域加大了扶持[2]。據調查,蒙古國對華出口商品中,銅礦精粉、原煤、鐵礦石等能源礦產產品占到總貿易額的70%以上,占到上半年出口產品總額的43.24%。因為受到前蘇聯時期的經濟政策影響,蒙古國支柱型產業便是畜牧業和礦產業,手工業與制造業發展進程非常緩慢,機械、日用品、燃料油等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進口,而我國作為手工制造業大國,可以充分滿足蒙古國貿易需求,所以中國與蒙古國之間的貿易關系穩定、可持續。
1.2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環境
結合我國社會發展情況來看,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與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其水平相對較低,隨著蒙古國與我國之間交易往來日漸增多,促使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貿投資數量巨大,使其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據調查,內蒙古自治區2019年全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17212.5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63.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818.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530.5億元,三產比例為10.8∶39.6∶49.6,如表1所示。對外貿易進出口額達668.0億元,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額達306.2億元;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24.3億元[3]。在內蒙古自治區三產結構深入發展的當下,內蒙古自治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詳見表1。
2中蒙邊境貿易進一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商品結構不合理
結合當前中蒙邊境貿易情況來看,主要呈現出“各取所需”的狀態。對中蒙邊境貿易進行細致的分析,就會發現中蒙邊境貿易商品結構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甚至造成嚴重的平衡失態。蒙古國向我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礦產資源、畜牧產品、手工藝制品等,我國向蒙古國進口的商品主要屬于貿易商品層次。我國向蒙古國出口的商品,大部分為機電設備、塑料制品、衣著服飾、生活用品等,屬于技術服務層次的商品[4]。蒙古國市場經濟發展過度單一,并且技術生產能力與水平較低,所以進口產品一般都是工業機械等具備技術性的商品,并且主要以高端產品為主,甚至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賴。因為蒙古國的工業發展水平有限,所以蒙古國對外的貿易依然較大,針對蒙古國來說,中蒙邊境貿易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此外,蒙古國屬于內陸國家,而且交通水平有限,缺乏海口,這對交通運輸帶來了諸多不便,直接增加了中蒙邊境貿易運輸成本。
2.2外商投資與經濟貿易發展關聯度有限
結合世界范圍當中的國家貿易發展情況與經歷來看,國內吸引的外商投資數量應該與國內自主企業發展的數量保持一定的均衡性,杜絕外商產業與外貿企業發展不均衡、發展脫軌等不良現象。在實施中蒙邊境貿易的過程中,中國引入的投資較多,并且以服務層為主,促使本土貿易產生多了以后,向蒙古國進口的商品主要以原料與初級產品為主[5]。此外,在我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當下,我國科學技術手段不斷發展和調整,我國貿易商品以原料、初級產品為主,所以在實施中蒙邊境貿易商品層,無法具備極大關聯性、無法確保技術和生產環節的互動。
2.3中蒙邊境貿易外資利用外資率不足
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因為蒙古國受到前蘇聯分配制度的影響,所以機械加工、制造生產領域發展較為緩慢,蒙古國利用外資效率較低。外資援助對蒙古國自身起到了重要的發展作用,外資援助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經濟效益,但是從長期發展角度來看,對蒙古國基礎建設、未來發展存在局限性。從長遠角度來看,內蒙古國外資利用率存在一定阻礙[6]。結合近年來中蒙邊境貿易情況,蒙古國與內蒙古自治區、中國其他地區的投資往來可以得知,外資對蒙古國發展進步的影響并不多。中國與蒙古國在長期開展經濟貿易合作時,蒙古國并未借助外資實施自身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創新,過度依賴中國,中國已經成為數十年來蒙古國最大的投資國家之一。結合我國對蒙古國投資實際情況來看,投資局限在了礦產資源領域,促使蒙古國的礦產領域發展快速,但是對化工、機械、建筑等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產業發展困難,并且資金分散非常嚴重,無法深層次的拉動其他領域的產業技術發展。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市場》雜志是1994年由原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等國務院16個部委聯合創辦的綜合性經濟類學術刊物。致力于中國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解決方案,引領中國經濟改革方向,研究區域經濟和城鄉統籌發展,推動營銷理念與模式創新,傳播物流及供應鏈科技成果與智慧結晶,力求多角度多方位探究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戰略的相關問題。
3進一步促進中蒙邊境貿易發展的策略
3.1培養和諧、穩定的合作意識
為了積極轉變傳統中蒙邊境貿易發展觀念、順應當前市場經濟、世界市場的發展規律,就應該轉變傳統中蒙邊境貿易觀念,深層次加快雙方貿易合作,構建出更深層次的雙邊貿易合作結構,將雙邊貿易、多邊貿易朝著更深層次發展[7]。從宏觀角度對中蒙邊境貿易發展的處境進行分析,結合“一帶一路”經濟戰略趨勢,構建出穩定的中蒙邊境貿易體系。政府整合和外交政策應該適當地進行政策性的傾斜與政府政策優惠,把控雙方經濟發展特點和市場格局規模,高效提升雙方貿易合作互贏意識。此外,雙方還應該分析對方市場情況,明確雙方市場的購買現狀和潛在的差異,在正確做出評價的同時,確保中蒙邊境貿易的順利開展。踐行“一帶一路”經濟發展倡議,從精神和意識層面上,致力于進一步加深中蒙邊境貿易發展。
3.2構建穩定、和諧的雙邊貿易秩序
中蒙邊境貿易發展離不開和諧、穩定、相互信任的貿易秩序,在良好的秩序之下,樹立起雙方良好的對外形象。結合中蒙邊境貿易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實際流程,構建出中蒙邊境貿易規范,嚴厲查處不規范、不科學的中蒙邊境貿易行為。中蒙雙方需要共同加強交通運輸方式優化,對經濟秩序層次出現的問題進行商議解決,確保中蒙邊境貿易走向正軌。此外,雙方跨國貿易企業必須要調整自身貿易結構,展現出雙方產品最大優勢,并且樹立起戰略品牌意識。集中實施中蒙邊境貿易雙邊發展的原則,切實在樹立起戰略意識的同時,提升商品附加值和出口經濟效益,促使中蒙邊境貿易共贏。
3.3打造中蒙雙邊境貿易區
為了高效深化開展中蒙邊境貿易發展,可以確定雙邊的產業優勢,在雙方邊界地區構建出邊境貿易區。借助產業之間的互補,充分展現出各自生產技術優勢。不斷進行生產技術改革和產業優化,蒙古國應該在獲取外資的同時,實現其他產業創新探索,轉變當前市場經濟環境單一結構問題,大力開展初級原材料精細加工,促進生產制造業發展[8]。構建出具備雙邊特色的互贏型雙邊經貿區,充分整合雙邊人力物力財力,展現出產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并且節省因為交通問題帶來的成本耗費。在雙邊經濟貿易區域內實現物流資源融合、服務貿易融合、技術融合、金融自由化,切實促進中蒙邊境貿易進一步發展。
4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蒙古國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深化中蒙邊境貿易發展、促進中蒙兩國經濟穩定的意義重大。在“一帶一路”經濟發展倡議之下,為了促進兩國經濟繁榮發展、利用好中蒙邊境貿易發展優勢,就應該積極開展中蒙邊境貿易發展,實現兩國經濟共贏,促進中蒙邊境貿易進一步發展。——論文作者:呼斯樂圖,晶晶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