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1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工作機制是提高監督效能的重要手段。自基層事后監督中心成立以來,在總行《規章》指導下,根據工作深入開展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具體的事后監督實施細則及辦法,明確了監督要求及重點,界定了差錯類別及糾錯程序,根據前臺業務和形勢發展需要及時調整監
摘要:工作機制是提高監督效能的重要手段。自基層事后監督中心成立以來,在總行《規章》指導下,根據工作深入開展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具體的事后監督實施細則及辦法,明確了監督要求及重點,界定了差錯類別及糾錯程序,根據前臺業務和形勢發展需要及時調整監督總體流程構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監督機制決定監督流程;反過來,監督流程體現了監督機制。
關鍵詞:會計,監督管理,經濟發展
人民銀行在會計集中核算系統上線后,現有的規章制度條款過于籠統,難以解決實際監督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制度建設的滯后性,給監督人員在監督過程中造成極大困惑。如何發現問題并處理問題無操作依據可循,只能被動地等待被監督單位和有關部門的解釋,削弱了事后監督的嚴肅性。
監督質量管理體系以保障事后監督質量為目標,以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評估核算業務風險、控制和改進監督流程、提高監督手段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體系。
制定科學合理的監督模式和方法,對系統內的風險案例進行全面分析,找出會計核算中容易出現的風險點,進行重點監督和防范。
一是要要嚴把“進人” 關,考慮到會計監督工作的特殊性,應對欲進入監督領域的個人政治素質、技術能力、工作經驗、專業年限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二是要加強人員的崗位交流,不斷進行交叉學習和換位思考,確保事后監督隊伍的充滿活力,真正形成高效、有機人員組合。三是要定期培訓會計監督人員,組織會計監督人員參加新業務、新制度、新知識學習培訓,以便監督人員能準確理解、及時掌握相關業務知識,避免因掌握政策不準、不及時而造成監督失誤的情況,不斷提高事后監督工作的主動性。
一是根據監督工作要求,提出科學有效的監督需求,逐步實現由人工監督為主向計算機監督為主的轉變,把監督人員從大量機械、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減少工作量;二是利用事后監督掌握核算業務質量的優勢,認真調查研究,開發科學的會計核算風險防范預警系統,監督系統和預警系統對接,自動過濾會計核算業務中的差錯,對風險性業務進行科學的分析,提示預警方向;三是進行事后監督電子化管理,提高監督反饋力度和監督時效。
事后監督工作雖然得到了被監督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配合,溝通交流機制也較順暢,但是在監督工作中,與被監督部門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這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相關會計集中核算的信息在事后監督與被監督部門的分布是不對稱的;二是事后監督與被監督部門對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是不對稱的。這兩種不對稱狀況,導致了監督中可能會發生道德風險,降低事后監督的監督效能。
人總行應進一步明確事后監督組織機構體系,比照其他業務部門設置事后監督部門實行垂直管理。頂層設計各種規章制度,統一監督標準,事后監督工作直接對本行行長負責。這樣便于事后監督權威的樹立,對事后監督人員的士氣會有很大的提升。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