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_偷拍亚洲色图_欧美精品久久一区二区_不卡日本视频

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非重點高校的使命: 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

發布時間:2020-05-0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非重點高校占中國高校總數的95.3%,吸納超過90%的大學生。如果他們盲目追趕與攀比重點高校,在科研項目、基地與獎勵上與重點高校比拼,必然會影響其育人質量,進而影響其存在價值。實際上,為學生成功而努力,是更適合非重點高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非重點高校占中國高校總數的95.3%,吸納超過90%的大學生。如果他們盲目追趕與攀比重點高校,在科研項目、基地與獎勵上與重點高校比拼,必然會影響其育人質量,進而影響其存在價值。實際上,為學生成功而努力,是更適合非重點高校發展的理論認識;幫助學生取得學業成功,是更適合非重點高校發展的實踐路徑;幫助學生奠定事業成功的基礎,是更適合非重點高校發展的作為空間;建設學生友好型校園,是更合適非重點高校發展的生存環境。可以說,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是非重點高校的使命。全心全力地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把90%以上的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合格公民與終生學習型高級人才,是他們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最好方式,也是他們服務社會的最好方式。

非重點高校的使命: 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

  關鍵詞:非重點高校;學業成功;事業成功;家業成功;學生友好型校園;育人質量;存在價值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頒布之后,普通高等學校開始大規模擴大招生。隨著近20年的持續擴招,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名副其實的大眾化時代。然而,擴招并沒有讓學生上“好大學”變得容易,因為名牌重點大學的錄取率并沒有多少提高。從1954年開始確立“全國性重點大學”,到1995年啟動“211工程”建設,1998年啟動“985工程”建設,再到2017年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被列為重點的高校始終是少數。每年的大學新生,只有不到10%的進入重點大學,超過90%的進的是非重點高校。上“好大學”依然很難,高等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正是因為如此,在持續擴招多年之后,中國中學學生學業負擔有增無減[1],無法從根本上破解高考成為“指揮棒”的難題[2],難以根治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頑疾[3]。長期以來,中國家長與莘莘學子不僅希望上大學,而且希望上“好大學”。[4]這給非重點高校的生存與發展提出嚴峻的挑戰。需要重新審視非重點高校的作用與使命,做出調整與改變。

  相關期刊推薦:《現代大學教育》1985年創刊,1978年面向國內外公開出版,本刊歡迎現代教育思想、中外高等教育史、教學方法論、比較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評價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美學、創新教育、德育理論和其它科學理論方面具有新觀點、新材料,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及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大學科技產業,成人與繼續教育等方面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報告。

  一、為學生成功而努力,是更適合非重點高校發展的理論認識

  面對高等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以及其給基礎教育造成的巨大壓力,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緩解策略。從實施“211工程”“985工程”建設到推進“雙一流”建設,中國已經做出一系列嘗試與改革,出臺不少激勵政策。[5]然而,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已經形成“差序格局”,這使得非重點高校不自覺地向重點高校“看齊”,希望建設成后者。這種思路與想法固然美好,但無助于矛盾的徹底解決,因為當非重點高校達到重點高校當前水平時,重點高校肯定已經上升到更高層面。那時,學生和家長仍然只會把目光放在少數高水平大學上,來自高校錄取的巨大壓力仍然不可能得到緩解。[6]無論如何建設和發展,處于“塔尖”的高校永遠只可能是少數。2017年公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數量,僅占當時高校總數的4.7%。這使處于“塔基”位置、占比達到95.3%的非重點高校,在背負總體教育質量不如重點高校的社會評價的同時,卻在為國家吸納超過90%的大學生。因其數量龐大,這部分大學生必然是國家建設所需高級人才的主體。可見,非重點高校都向重點高校方向建設,既無助于改善高等教育資源供需矛盾,也無助于自身持續發展。受發展歷史以及現有辦學條件與資源制約,這種建設思路只可能使它們與重點高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進而加劇高等教育資源供需矛盾。當前,社會上流行“考不上211和985,不如出國去讀書”和“不是好大學,讀了也白讀”等說法,很多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甚至放棄讀一般大學[7],這些現象便是佐證。

  要改變這種現狀,就不能不先改變單一的高校發展思路。從社會與學生發展需要看,也并不需要所有高校都建設成像“雙一流”高校那樣的以學術為重、以知識創新為主要追求的研究型大學。[8]在大眾化背景下,政府應引導、支持非重點高校改變發展思路,將主要精力與資源用于探索新時代的新要求,幫助每一位學生獲得將來人生成功所需的知識、能力與品質,讓學生及其家長實實在在地看到并認可在非重點高校求學的價值。上大學的投入有收獲,學生與家長也就不會再將目光局限在名牌與重點層次的“好大學”上,這對緩解中國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必然大有助益。對中國非重點高校來說,也就意味著另一種發展方向與路徑,有利于促進其內涵與特色發展,有助于煥發其自身活力與激情。高校之間的可比性會減弱,每一所非重點高校才有辦成有良好社會口碑與充分社會信任的“好大學”的機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新發展思路絕不僅是“就業率”或“考研率”意義上的,因為就業率與考研率高并不意味著成才率與成才質量高。非重點高校要把每一位學生將來的成功看得比教師的成功與學校的榮譽更為重要。沒有為學生成功而努力的價值觀,在比不上“雙一流”高校的情況下,很容易追求所謂“省內知名”或“行業領先”,以為只要學校有名氣與榮譽,就能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高等教育。這仍然是一種以學校為本位的發展觀,會使非重點高校把主要精力與資源用于拼命爭取課題項目與經費、實驗室與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與獲獎榮譽,偏愛少數能給學校帶來榮譽的所謂精英學生,而不會把每位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與將來的人生成功放在首要位置。如此一來,希望通過建設好每一所非重點高校,滿足廣大學生與家長對高等教育的高期望,就會無從實現。可見,迫切需要政府與社會各界促進非重點高校轉變思想,放棄以學校為本位的發展觀,走一切以學生中心的發展路徑,成為促進學生成長與成功意義上的“好大學”。

  二、幫助學生取得學業成功,是更適合非重點高校發展的實踐路徑

  大學生將來的成功必以現在的學業成功為基礎。吸納絕大多數大學生的非重點高校應認識到一點:就基本性質與功能而言,它們屬于教育機構,而不是研究機構;只要是作為教育機構存在,其首要工作就是育人,以培養學生、成就學生為根本目的。學生的成就,首先是學業的成功,對非重點高校的學生來說尤其如此,而幫助學生取得學業成功是非重點高校證明其存在價值的重要方式。

  相對于沒有考上大學的同學而言,考取非重點高校的顯然是勝利者;但是,相對于被名牌重點大學錄取的同學,他們往往被看成是失敗者。帶著無可奈何的心情進入非重點高校學習,他們心中產生的不是遇上更強對手的競爭感與興奮感,而是考試生涯結束時的解放感。他們可能因為曾經太過刻苦學習而不再想學習,沒有了進取的意愿與興趣,倒是電子游戲、娛樂八卦更讓他們興奮。他們可能因為曾經不算優秀而認定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失去學習的自信與動力,倒是吃喝玩樂、休閑交友更讓他們向往。有研究指出,自我放棄的消極狀態是當前中國非重點高校學生的普遍表現與典型特征。[9]不學習最直接的后果肯定是不能畢業,或雖然畢業但找工作困難。更深遠的影響是不可能形成自主學習的意愿與持續學習的習慣,這樣的人即便暫時找到工作,也不可能很好地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因而遲早會被社會淘汰。

  可見,從學生的特點來看,從其繼續學習與成長的需要來說,非重點高校首先應著力于幫助他們擺脫各種負面情緒,幫助他們重建對學習的信心、興趣與習慣,使他們真正成長為主動學習、持續學習、勤奮學習的終生學習者。這是非重點高校能夠給出的最好禮物,可以讓其學生受益終生。[10]要重建學生對學習的信心、興趣與習慣,別無他途,唯有讓他們獲得學業成功。應試教育之所以會消磨掉很多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自信,根本原因是它以選拔和淘汰為實際目的,以區分優秀與不優秀為實際功用。優秀者只可能是少數,大多數學生都注定會被評判者看成是平庸者、甚至是失敗者。這會澆滅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打掉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信心。[11]學習需要專注、堅持與身心投入,沒有不斷來自成果的成功感,學習者很難一直維持較高的動機水平與心理動力。可以說,成功是信心之母。有信心,興趣自會萌發,或本有的興趣會不斷得到強化。有興趣,學習者就會樂于不斷重復或繼續,習慣由此養成并逐漸鞏固。所幸非重點高校不用再承擔選拔功能,不必非對學生做橫向比較不可,從理論上來說,有可能讓所有學生取得自己認可與欣賞的學業成功。這種成功,不止于理解和掌握知識,更在于引導學生重建對待學習的積極態度、傾向與行為,使他們逐漸成長為真正熱愛也善于學習的終生學習者。對非重點高校學生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學業成功。但是,專業知識學得好、專業技能發展快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終生學習者。可能有人出于追求外在功利性目的而盡力學習,取得好成績,并按照學校評價指標表現出對學習的熱愛。如果沒有內在的動機,沒有探索的熱情,沒有思考的習慣,沒有有效的方法,離真正的終生學習者就還有很大差距。這也正是所學知識沒有內化、沒有轉化為能力的根本原因。知識即便當時掌握得很牢固,不再學習也會逐漸變得模糊,或者很快會被遺忘,知識需要不斷地溫習,人需要終生學習。[12]非重點高校要以幫助學生成長為終生學習者為基本目標。只有終身學習意義上的學業成功,才能對學生生存與發展具有長遠價值。

  本來,在高等教育之前,基礎教育就應該給所有學生提供獲得學業成功的第一次機會。然而,當前的中學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用應試教育取代素質教育,基本沒有給學生提供這種機會。由非高校來提供第二次機會,看似有些晚,但實際不算太晚。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發育基本完成時間在25歲左右,而且經驗的重復與積累可以幫助個體建立新的神經回路與心理行為習慣。[13]高校學生年齡在18歲至22歲之間,仍然處于可塑時期。如果非重點高校不盡力彌補基礎教育在培養學生學習信心、興趣與習慣等方面的不足,都像“雙一流”建設高校那樣去爭做科研,就會讓整個教育體系錯過幫助學生成長為終生學習者第二次機會。非重點高校畢業生大多數都會進入勞動力市場,如果不是終生學習者,會極不利于社會的持續發展。雖然隨著持續擴招,高校培養的高級人才不斷積累,但是,數年之后,人們就有可能發現,跟得上知識與技飛速更新的學習型人才寥寥無幾。要成為這樣的人才,關鍵不在于掌握牢固的專業知識,而在于養成持續學習的愿望、興趣與習慣,在于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這正是終生學習者的典型特征。如果不是終生學習者,非重點高校培養的人才就有可能落得“雖然人數眾多,但卻不合時代要求”的結局。這種危機已經在“如今大學生不好用”的反映中有明顯體現,應當引起高度警覺。而抓住這種第二次機會,看似沒有“雙一流”建設高校做科研那么“高、大、上”,卻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承擔大部分高級人才培養任務的非重點高校,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證明自己具有不可取代的存在價值的最好方式。

  基礎教育未能做到,“雙一流”建設高校不一定會放在首位考慮,國家所需終生學習型高級人才培養任務主要由非重點高校來承擔,這也有助于確立非重點高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下接基礎教育、橫貫職業教育、上承研究型大學”的獨特地位與作用。非重點高校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己,這并不是什么深奧哲理,也不是什么難為之事,只須堅持“成人之美”而非“成己之美”的教育理念并且付諸行動。可以說,幫助學生取得學業成功,是更適合、甚至是最適合非重點高校發展的實踐路徑。

  三、幫助學生奠定事業成功的基礎,是更適合非重點高校發展的作為空間

  非重點高校學生大多數會在畢業之后進入勞動力市場,開始職業生涯,因此學校有必要幫助他們在上學期間為將來獲得事業成功奠定堅實基礎。由于他們畢業時身心發展已近成熟水平,如果有穩定的工作,那么戀愛、結婚、組建家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就決定學校還有必要幫助他們為獲得家業成功打下一定基礎。沒有事業成功,學業成功就會失去現實價值;而不能建立美滿家庭,即便事業再成功,人生也有缺憾。人生成功,雖不在于飛黃騰達,但是,肯定要以學業成功作為基礎,以事業成功作為支柱,以家業成功作為歸宿。只有取得這些基本成功,才能收獲人生幸福。

  學業成功為事業成功奠定基礎。然而,要取得事業成功,除知識準備外,還需要具備自我認識與自我實現能力。之所以需要自我認識能力,是因為工作或者職業并不等于事業。事業是自我價值實現過程,[14]個體從中收獲自我肯定與滿意,以及由此產生的意義感與充實感。事業成功不僅僅在于取得成就,更在于個體認為自己喜歡做且也有能力做好它,這就使得事業成功感與個體自我認識緊密相關。事業成功者,本質上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且也有能力將它做好的人。如果基礎教育真正奉行素質教育,給學生充分發揮與發展機會,他們上大學時應該能更好地從興趣、愛好、稟賦、才能出發,選擇既喜歡又有能力學好的專業,從而讓將來的事業發展少走彎路。但是,受應試教育影響,高校學生在入學時多數對專業知之甚少,因此,所選專業與自己興趣、愛好、稟賦、才能關系緊密者少。這種遺憾只能靠高校盡力彌補。由于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會直接就業,非重點高校的努力極具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那就是保證他們能夠從工作中獲得事業成功感與人生價值感。這就意味著,非重點高校要打破專業限制,或者允許學生根據興趣與才能改換專業,或者建立主輔專業制度以讓學生根據興起與才能加修一個甚至兩個輔修專業。隨著條件的逐步成熟,非重點高校還應協作,建立學分互認與互換制度,讓學生超越本校資源限制跨校選課。這樣做,學生可能發現和確證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稟賦、才能之所在,從而為將來找準事業發展方向打開眼界、奠定基礎。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跨界思維與行動能力,有助于他們未來創新創業。當然,這些努力,只是為學生的事業成功做準備,并不能保證他們將來必然取得事業成功。準備過程最大的價值,在于它將學生對事業、學業的探索與對自我的探索緊密結合起來,讓他們深刻地認識到追隨自己內心的重要性。如此,他們才不會以利益得失為標準來簡單地判斷工作的價值,而能真正擁有理智、成熟、穩定的專業情懷,把喜歡的工作做成事業,從事業成功中收獲真實的人生幸福。

  除幫助學生尋找未來事業發展方向之外,非重點高校還應在取得事業成功所需能力與品質等方面為學生打基礎。[15]事業不同于學業,其本質是與他人一起做事。學習好,喜歡也有天賦學習,還不能保證事業成功。還須具備解決問題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及品質,特別是對他人的尊重和對自己的信心。只有內心真正尊重他人,才能打開胸懷,聽取意見,與人真正合作。只有有足夠自信,才能敢于決策與行動,又不輕言放棄,把握時機與創造條件,以圓滿解決問題。受應試教育影響,很多學生只知道埋頭讀書,不過問他人與社會,因此,遇事不知如何處理。這樣,非重點高校就應改變“上課—考試—實習—畢業”的傳統教學模式,將有關能力與品質的培養融入一切活動,[16]讓知識學習的過程從與外部世界的聯系而言,成為在教師支持下探究知識、攻克難點的過程;從與內心世界的聯系而言,成為培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同伴分享體會和感悟的過程。學生是否具備某方面稟賦與才能,只有遇到真實問題與情境時才能表現出來。只有通過真實表現,學生才能對自己是否具備某方面才華及潛力做出正確評價,進而較為客觀地認識自我。同樣,只有親身經歷過,學生才能對自己是否真喜歡某方面事情做出誠實判斷。高校為學生學業與事業成功所做的努力,目的是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一般而言,大學生入學時身體發育已經基本完成。戀愛在當代大學生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其學業及將來事業和人生幸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高校應將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與家庭觀提到與學業成功、事業準備同等重要的高度,為其將來獲得家業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所謂家業成功,是建立讓自己滿意的家庭,過上讓自己感覺幸福的家庭生活。這既是人的心靈歸宿,也是社會的發展需要。家業與學業、事業同等重要。上大學之前,在“高考壓倒一切”的情形之下,中國大多數學生基本上無法獲得科學合理的性教育、戀愛教育與成家教育。[17]他們認為,只要兩人相愛就應當在一起,只要兩人相愛就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他們不知道戀愛、婚姻及家庭的真相與真理,因此,戀愛鬧劇、慘劇、悲劇時有發生。這不僅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其當前的學業和將來的事業。高校應盡力彌補基礎教育在這方面的不足,把科學的戀愛教育、婚姻教育與家庭生活教育提到和專業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來設計和實施。為學生將來獲得家業成功做準備,必將對社會和諧穩定與健康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因為其畢業生在數量上構成未來高級人才的主體,非重點高校更應為學生將來家業成功做出努力,這種努力與為學生學業與事業成功所做努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四、建設學生友好型校園,是更合適非重點高校發展的生存環境

  在教育中,教育對象既是接受者,也是真正主體。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影響,只有經過教育對象的理解與接受才能真正發揮作用。[18]高校為學生學業、事業、家業成功所做努力,要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須盡最大可能吸引學生為自己當前與未來發展而積極主動地投入。這不僅包括時間和體力上的投入,還包括心理與情感上的投入。[19]為此,非重點高校非常有必要建設學生友好型校園,讓學生時時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的高期望,而非強迫;[20]讓學生處處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的高支持,而非管制。[21]學生對所在大學認同,便會積極投身于大學生活中。學生友好型校園不在于物質環境的優美,而在于教師對學生的真心投入,在于管理者對學生的全心全意服務,在于學校營造的充滿溫暖與關愛的校園氛圍、充滿信任與支持的心理環境。[22]大學生不僅有比中學生更高的理智,而且有更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對人、事、物的判斷不再那么容易受家長及教師等權威人物的影響。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和同伴的所見所聞與親身感受。教師是把學生成長當作最高追求,還是把更多時間與精力用于追求名利,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然而,遺憾的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非重點高校的教師,和重點高校的教師一樣,多以追求課題、成果、獎勵為重,真正愿意為學生付出的教師很少。除在上課時間外,學生難有與教師交流的機會。即便在上課時間,很多教師也習慣“滿堂言”,不會給學生多少交流、互動,不會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及方式做出調整。教師這樣做,固然有諸多外在原因,但是,內在因素也不容否認,很多大學教師都不會對所教學生做事先了解。不了解學生就不能因材施教,也無從施教。[23]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淡漠,對非重點高校學生來說具有傷害性。他們本來就因為沒能進重點大學而對學習缺乏足夠興趣與信心,大學師生關系淡漠極有可能使他們對學習感到無助,進而對生活感到失望。非重點高校應該改變教師考核、評價、晉升工作方式,將其重心轉移到教書育人上來,以建設學生能夠感受到真切關注與真誠關懷的校園為核心,重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24]教師要努力提升文化修養、學識才華與人格魅力,打動學生被長期壓抑的求知之心,激發他們在與教師的平等交流和熱烈討論中不斷探索外部世界,激發他們在與教師的真誠相處和心靈對話中不斷深化對內在自我的認識。如此,學生才可能逐漸成長為終生學習者,進而能積極主動地思考人生與未來,并且付諸行動;高校為學生學業、事業、家業成功所做努力,才會因為學生愿意親近教師、樂意接受教師引導而產生實際效果。

  這也就必然要求非重點高校管理者改變盲目追趕與攀比重點高校的心態與做法,放棄科研至上的理念與路徑。他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把中國大部分大學生培養為知識經濟時代所需的學習型高級人才,培養成敢于為自己與家庭擔當和付出的合格公民,對中國社會長治久安具有戰略價值與意義。非重點高校在科研上比不過重點高校,如果在教書育人上又不及中學的話,那么就只能淪為中國教育體系中的“雞肋”,處境尷尬,其生存與發展必然日漸艱難。非重點高校迫切需要跳出狹隘思路,從適應國家發展對新型人才需要的高度,重新審視和確立教書育人在高等教育階段仍然具有的重要價值與顯著意義。[25]這也就意味著,非重點高校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教書育人上來,應該為學生在大學校園里自主體驗、嘗試新想法與新創意、探索自我與社會的復雜性提供良好物質環境以及心理寬容。[26]此外,所有管理人員,從校級管理層到部門管理層,都應樹立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的理念,并通過貼心服務,讓師生真切地感受到學校的高期望與高支持。如此,管理工作才能成為育人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發揮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學生有機會在充滿人文關懷與精神引領的校園度過充實而幸福的青春歲月,就不會再有沒考上重點大學的遺憾,也不會再有中學應試教育留下的陰影。他們會重拾學習自信與興趣,重建積極自我。未來對他們來說雖然不可知,但是,學業成功以及為未來事業與家業成功所做的準備,會有助于他們面對未來,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真正獲得事業與家業成功。

  非重點高校,占中國高校總數的95.3%,吸納總數90%以上的大學生。對于他們而言,全心全力地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把90%以上的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合格公民與終生學習型高級人才,比花心思在科研項目、基地與獎勵上與重點建設高校比拼要有意義得多。這是他們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最好方式,也是他們服務社會的最好方式。

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山县| 海盐县| 唐山市| 宜兰县| 电白县| 突泉县| 商水县| 锦屏县| 陕西省| 将乐县| 鄄城县| 巩义市| 安宁市| 武宣县| 池州市| 阜新| 岳阳市| 崇信县| 卓尼县| 铁岭县| 桃源县| 永修县| 普安县| 平安县| 吉木乃县| 湟中县| 南木林县| 阿荣旗| 方城县| 鲁山县| 阿勒泰市| 潞西市| 安仁县| 澳门| 类乌齐县| 开封县| 芦山县| 偏关县| 伊宁县| 天镇县|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