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23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目的:分析腦萎縮與皮質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ischemicvasculardisease,SIVD)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關系。方法:應用頭顱MRI檢查、視覺等級量表評分、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和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評價142例SIVD患者腦萎縮狀態,并應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
[摘 要]目的:分析腦萎縮與皮質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ischemicvasculardisease,SIVD)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關系。方法:應用頭顱MRI檢查、視覺等級量表評分、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和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評價142例SIVD患者腦萎縮狀態,并應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評價患者認知功能。使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二元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總結腦萎縮狀態對患者MMSE評分的影響。結果:142例患者中94例(66.20%)MMSE評分<27分,納入認知功能障礙組,其余48例為認知功能正常組。除頂葉視覺等級量表評分外,認知功能障礙組額葉、顳葉視覺等級量表評分以及各區域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腔隙性腦梗死計數均高于認知功能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earson相關性分析得出,視覺等級量表評分、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與SIVD患者MMSE評分均呈負相關(P<0.05),顳區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與患者MMSE評分相關性不明顯(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在排除性別、年齡、合并癥等因素影響后,受教育年限是影響SIVD患者MMSE評分的保護因素,視覺等級量表評分、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腔隙性腦梗死計數均為影響SIVD患者MMSE評分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腦白質疏松程度、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腦萎縮均可造成SIVD患者認知功能下降,且三者對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影響依次加劇。
[關鍵詞] 腦萎縮;腦白質疏松;腔隙性腦梗死;皮質下缺血性腦血管病;認知
皮質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ischemicvasculardisease,SIVD)是由腦小血管狹窄或閉塞引發的腦缺血性疾病,SIVD也是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和血管性癡呆的重要亞型,據報道,全世界約有20%的卒中由SIVD引發[1]。皮質下缺血性血管病癥狀包括健忘、情緒改變、運動速度減慢、步態異常等,病程長、且臨床癥狀特異性不明顯,其神經影像學診斷主要參照皮質下多發腔隙性腦梗死數量和(或)白質高信號程度,但近年來SIVD發病呈年輕化趨勢,而患者發病早期認知功能損害不明顯,易被忽視,造成治療時機貽誤[2-3]。
期刊推薦:《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為現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學主辦,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承辦。是反映國內外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動態的醫學專業學術期刊。現在設有:論著、臨床研究、疑難病例討論、病例報道、專家講座、綜述、文摘等欄目,供大家投稿。
最新研究發現,白質萎縮與腦小血管病密切相關[4],而應用廣泛皮層視覺等級量表評估腦萎縮程度有著便捷、實用等優勢,因此,觀察腦萎縮與SIVD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關系,有望為SIVD的早期診治提供一定參考。本研究目的即在于探討腦萎縮對SIVD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SIVD診斷依據顱腦MRI表現[5],具體包括1)廣泛深部和腦室旁白質病變:沿腦室前角軸測量擴展的帽狀超過10mm或見不規則的暈(寬度超過10mm、邊界不規則、伸入深部白質),和(或)彌漫的融合高信號(超過25mm,不規則),或廣泛的白質病變(無邊界的彌漫性高信號),深部灰質腔隙性梗死;2)腔隙性梗死:深部灰質至少有5個腔隙性梗死灶,中等度白質病變(擴展的帽狀、不規則暈、彌漫融合的高信號,或廣泛白質病變)。
征得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將2013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間符合SIVD診斷且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的患者納入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腦部疾病或可能導致認知功能損害的疾病;2)入組前6個月內發生急性腔隙性腦梗死;3)入組前24h內服用可能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4)其他原因導致的腦白質病變。共142例患者入組。142例患者中,男73例,女69例,年齡60~85歲,平均(67.25±9.04)歲,合并癥:高血壓81例,糖尿病44例,冠心病37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腦萎縮狀態評價 應用頭顱MRI檢查、視覺等級量表評分、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和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評價患者腦萎縮狀態。視覺等級量表評分[6]:根據頭顱MRIT1圖像評估額葉、顳葉、頂葉萎縮程度,總分0~3分,0分為無萎縮,1分為輕度萎縮,2分為中度萎縮,3分為重度萎縮;各腦葉評分之和即為萎縮總分。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7]:將大腦左右半球分為額區、頂枕區、顳區、基底核,各區域按0~3分標準評分,各區域評分之和即為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總分0~24分;得分越高則腦白質疏松程度越嚴重。腔隙性腦梗死計數[8]:基于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分區標準,計數頭顱MRIT1、T2、FLAIR圖像同腦脊液信號一致的圓形或卵圓形,直徑在3~15mm內、沿穿通動脈分布的囊腔數量。
1.2.2 認知功能評價 使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評價患者認知功能,MMSE量表包括定向力(10分)、記憶力(3分)、注意力和計算力(5分)、回憶能力(3分)、語言能力(9分)共5項內容,總分30分,得分越低則認知功能越差,總分<27分即判定為認知功能障礙[9]。
1.3 分析方法
按照患者MMSE評分,將其分別納入認知功能障礙組、認知功能正常組,比較兩組患者腦萎縮狀態的差異。使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計算視覺等級量表評分、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與患者MMSE評分的相關性,并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腦萎縮區域對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影響。
1.4 統計學分析
對本臨床研究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進行分析,視覺等級量表評分、MMSE評分等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x±s)表示,并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影響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MMSE評分結果
142例患者平均MMSE評分(24.81±2.94)分,其中94例(66.20%)MMSE評分<27分,納入認知功能障礙組。
2.2 認知功能障礙組與認知功能正常組腦萎縮狀態
除頂葉視覺等級量表評分外,認知功能障礙組額葉、顳葉視覺等級量表評分,以及各區域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腔隙性腦梗死計數均高于認知功能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視覺等級量表評分、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與SIVD患者MMSE評分均呈負相關(P<0.05),顳區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與患者MMSE評分相關性不明顯(P>0.05)。見表2。
2.4 影響因素分析
二元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示,在排除性別、年齡、合并癥等因素影響后,受教育年限是影響SIVD患者MMSE評分的保護因素,視覺等級量表評分、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腔隙性腦梗死計數均為影響SIVD患者MMSE評分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3 討論
SIVD多由腦內小血管動脈硬化或灌注不足所致皮質下白質和深部灰質缺血性改變引發,額葉-皮質下環路破壞被認為是導致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10]。既往觀點認為,腦白質疏松程度、腔隙性腦梗死計數與SIVD患者認知功能損害密切相關[1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腦萎縮對SIVD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12]。
此次研究就SIVD患者認知功能狀態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接近70%的SIVD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其機制可能包括:1)在高血壓、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眾多危險因素的影響下,SIVD患者小動脈粥樣硬化逐漸加劇,并伴有自體調節能力下降、血腦屏障障礙、內皮功能障礙、血管周圍間隙擴大等病理生理改變,進而引發腦小血管閉塞甚至狹窄,以及長期腦灌注不足[13]。2)小血管閉塞所致完全梗死的腦組織最終液化,并在MRI圖像上表現為腔隙性腦梗死,與此同時,狹窄引發的腦組織低灌注亦可造成星型膠質細胞激活、變性,誘發細胞外間質纖維化,腦小血管纖維化的發生發展使其彈性喪失,需氧代謝反應減弱,進而造成分子損傷級聯反應激活,并引發廣泛的腦室旁和深部白質病變[14]。本研究Pearson相關性分析示,隨著腦白質疏松程度的加劇、腔隙性腦梗死計數的增多,患者MMSE評分呈下降趨勢,而二元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亦顯示出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腔隙性腦梗死計數對MMSE評分的顯著影響,證明了上述結論。
腦萎縮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中,屬生理性變化,同時,腦外傷、感染、腦缺血、腦缺氧等病理性改變亦可誘發腦萎縮的發生與發展。既往有研究指出,顳葉內側面、皮質下和皮質萎縮可加強深部白質病變對認知功能的損害作用[15]。本研究中,兩組患者頂葉腦萎縮程度則無明顯差異,考慮與小血管病變不易累及頂葉有關[16],而認知功能障礙組額葉、顳葉腦萎縮程度明顯高于認知功能正常組,說明腦萎縮可對SIVD患者認知功能造成影響。額葉前部廣泛存在的聯絡纖維不僅與機體精神、語言和隨意運動相關,也與記憶、判斷、抽象思維、情感、沖動行為有關,而額葉對缺血的耐受性較差,故額葉萎縮常誘發認知功能損害;顳葉與聽覺信息的處理以及記憶、情感、語言有關,其內側面重要組成部分為海馬體,而海馬體萎縮已被證實是阿爾茲海默癥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重要機制[17]。
目前臨床關于SIVD患者腦萎縮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多數觀點認為,缺血性損害所致神經元壞死、軸突及膠質細胞丟失、皮質和皮質下灰質失聯后繼發變性,可能在SIVD患者腦萎縮的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8]。與此同時,當前臨床評估腦萎縮程度的工具眾多,在腦白質疏松程度評分、腔隙性腦梗死計數的基礎上,重視SIVD患者腦萎縮狀態的評估,對了解其病情進展、評估其認知功能損害風險有著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除腦白質疏松程度、腔隙性腦梗死外,腦萎縮也在SIVD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監測SIVD患者腦萎縮程度變化,有望為認知功能損害的早期發現與干預提供參考,值得進一步關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