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23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分析針灸及康復訓練對腦外傷后昏迷的促醒作用。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0例腦外傷后昏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實驗組(予以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針灸刺激及康復訓練),
【摘要】目的:分析針灸及康復訓練對腦外傷后昏迷的促醒作用。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0例腦外傷后昏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實驗組(予以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針灸刺激及康復訓練),各60例。比較兩組蘇醒情況。結果:相比對照組,實驗組1療程、2療程時總促醒率均更高,P<0.05,比較有差異性。結論:予以腦外傷后昏迷患者配合針灸刺激及康復訓練效果頗佳,可對患者神志恢復起一定促進作用,利于患者促醒,可予以臨床推廣。
關鍵詞:針灸;康復訓練;腦外傷;昏迷;促醒
腦外傷患者多病情急、重,易導致患者昏迷,進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應得到臨床高度重視,有效予以腦外傷后昏迷患者治療,以便及早控制患者病情進展,避免患者致殘、致死等[1]。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0例腦外傷后昏迷患者為例,予以分組治療,探究針灸刺激及康復訓練對腦外傷后昏迷的促醒作用,以供臨床參考,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0例腦外傷后昏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實驗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為首次腦外傷昏迷,均于外傷12h內入院診治,入院時均處于意識昏迷狀態,格拉斯昏迷指數(GCS)[2]評分處于3-12分,昏迷時間超24h;且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已排除嚴重臟器疾病、其他原因所致昏迷等患者。其中,實驗組有4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齡26-67歲,平均年齡(40.12±3.07)歲。對照組有37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0.21±3.13)歲。經統計學計算后,兩組數據顯示,P>0.05,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可予以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即:止血、脫水、抗感染、抗癲癇、降顱內壓、抗生素、營養神經、補液等對癥治療,符合顱腦手術指征者予以手術,并確保呼吸暢通,予以吸氧,必要時可行氣管切開以確保呼吸暢通。實驗組予以常規治療基礎上的配合針灸刺激及康復訓練,即:(1)針灸促醒治療:先取穴,主穴:人中穴、百會穴、涌泉穴、勞宮穴、風池穴,配穴:印堂穴、十宣穴、三陰交穴、氣海穴、關元穴、太沖穴。針刺時以主穴為基礎,結合患者病情辯證輔以配穴進行治療。具體針刺方法:進針深度依患者體質調整,經提插捻轉瀉法行穴位強刺激,并經電針儀刺激疏密波穴位0.5h至局部肌肉稍有抽動,之后行1h留針,1次/d,持續治療15d(一療程)。休息3d后,再進行第2療程治療,共治療2個療程。(2)康復訓練:定時予以患者肢體被動訓練,比如肘關節屈曲90°、腕關節背屈40°、踝關節背伸90°、髖關節伸直等,2-3次/d,15下/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蘇醒情況。蘇醒情況以GCS為評定標準,共分1-5分,其中2療程后,患者蘇醒,且機體恢復至傷前,可獨立活動等為5分;2療程后,患者神經功能、智力稍有障礙為4分;2療程后,患者雖蘇醒,但神志不清,需旁人照顧為3分;2療程后,患者呈植物狀態為2分。患者死亡為1分。
2 結果
由表1可知,相比對照組,實驗組1療程、2療程時總促醒率均更高,P<0.05,比較有差異性。
3 討論
腦外傷昏迷患者若未得到及時治療,處于無意識狀態,甚至可進展為植物狀態,甚至導致患者死亡。中醫認為,神蒙清竅、腦髓失養所致氣血阻滯為腦外傷患者昏迷主要機制,因此在治療上應以清神開竅為治療原則[3]。針灸療法可恢復大腦皮層機能平衡,使腦受壓缺氧得以改善,進而慢慢恢復顱內興奮、抑制功能[4]。本文研究中所選取主穴為醒腦開竅穴位,再經手法、電療儀等行穴位刺激,可有效加快腦細胞代謝,改善患者腦部循環,進而使患者蘇醒加快。而康復訓練可通過予以患者肢體被動功能訓練來減輕患者因長期臥床引發的關節攣縮等并發癥,以利于患者機體恢復。二者聯用,更利于患者恢復。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相比行西醫常規治療的對照組,行針灸、康復訓練的實驗組1療程、2療程時總促醒率均更高,P<0.05,比較有差異性。由此也證實了上述觀點。
推薦閱讀:國內醫學論文投稿后多久才能出版
綜上所述,予以腦外傷后昏迷患者針灸及康復訓練效果頗佳,可對患者神志恢復起一定促進作用,利于患者促醒,可予以臨床推廣。
SCISSCIAHCI